(兩會現場)“委員通道”第三場:談經濟、話改革、共圓夢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題:“委員通道”第三場:談經濟、話改革、共圓夢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13日在北京閉幕。閉幕會前,本次大會最后一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一層中央大廳北側開啟,來自多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現場接受媒體采訪。

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圖為全國政協委員陳卓禧(右)、梁華(中)、駱沙鳴(左)在“委員通道”接受采訪。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委員通道’,通民心、道民意,委員有話講。”在主持人介紹下,9位委員相繼走上“通道”。
關于新經濟領域企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認為,中國互聯網企業正面臨變化,數字經濟逐漸由主要以消費者為導向,轉為生產者導向。
“今年可能是5G元年。”他說,超級計算機發展使處理數據能力更強,人工智能發展使分析數據能力更強,這些變化均使數字技術可以更好為企業賦能,同時還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說,支持民營企業走到今天的力量,是民營企業家千辛萬苦、苦干實干而來的;支持民營企業家不斷前行的根本力量,是身后有一個偉大的祖國。
他提到自己一段難忘的經歷:曾與團隊為攻克技術難關連續加班獲成功,離開實驗室時看到天未亮的街角,一對小夫妻下雪天在小吃攤忙活(同屬民營經濟的個體戶),讓他深刻感覺“空氣里面彌漫著武漢的很好吃的熱干面的香味”并感動。
談到高德“千里眼”是20年來專注耕耘取得突破的一項高新技術后,他說,聚焦實業,聚焦自主創新,一定能實現夢想,為國家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
走上“委員通道”,廣西來賓市副市長梁琰侃侃而談“甜蜜事業”。她說,來賓是在一片“甘蔗地”上建起來的新興城市,也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級市。這幾年,來賓柑橘種植面積逐漸增長,目前全市柑橘產量53萬噸。“我們意識到酒香也要去吆喝,”她表示,政府要為果農和商家搭建線上線下的平臺,不能坐等銷售,要主動出擊。
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長期關注垃圾秸稈焚燒綜合發電。“我們每個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他透露,中國已培養一批包括光大國際在內的全球領先的垃圾發電企。
“在這里我也向農民工朋友們報告一個好消息,人社部正在制定社會保障的管理服務條例,我也特別期盼我的一些建議能夠被采納。”農工黨寧夏主委戴秀英長期關注農民工問題,她希望,農民工能用國家的利好政策維護權益。
山東棗莊軍分區政委韋昌進在回答征兵工作相關問題時說,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學歷教育普及,新兵的綜合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
最后出場的是“三人組合”: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澳門金海集團董事長梁華,以及臺盟界別委員、福建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
陳卓禧針對如何讓香港與內地青年加強交流、增進感情提出建議。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了港青機會,他們可以在大灣區生活、交友、創業、圓夢。“只要他們在大灣區更立體、更全面地了解了國家,我想他們就不會再有外人的感覺了。”
曾因一段在校內挺身維護國歌尊嚴的視頻,而廣為人知的陳校長說,高校有責任教育學生明辨是非、守法負責。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梁華說,20年來,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澳門同胞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把澳門建設得更好。
駱沙鳴提出,加大閩南文化等兩岸祖地文化交流,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國家認同。在為兩岸融合發展表達多個看法和建議中,他表示,要傾聽2300萬臺胞的所思所盼,以心交心,以情換情,相向融合,讓“兩岸一家親”成為“兩岸一家人”。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結,“相信我們都能夠成為兩岸統一的‘圓夢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