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墨、通訊員謝磊)1月20日,來自東湖高新區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發端至今,在全國雙創中掀起大學生創業風潮的光谷青桐匯,已走過5年,觀摩人數超過6萬人,140多個項目累計融資近32億元。
在日前舉行的“2019光谷創新創業峰會暨青桐年匯”上,光谷特意鋪設“創業藍毯”,并制作光谷青桐匯5周年回顧墻。墻上500余張創業者自拍照,記錄了一個個艱辛而充實的光谷創業片段。
銀瑯興科技、微智創大等20個優質項目,獲評光谷青桐匯年度創業明星,分別捧回10萬元大獎。
過去幾年,受滴滴、美團、摩拜等互聯網“新貴”崛起的影響,光谷青桐匯的創業項目,多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更追求商業模式的創新。如今,隨著互聯網創業進入下半場,泡沫退去,青桐匯創業項目的門檻也開始向工業互聯網、智能硬件、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提升。
吾字夢語是一個開發人工智能硬件+泛社交信息共享平臺的創業團隊,創始人馬嘶鳴曾就職于滴滴出行和蔚來汽車。青桐年匯上,他帶來了一支“神筆”,叫Mia Word。這款看上去頗有太空科技感的智能硬件,在日常書寫時,能聰明地捕捉主人的字跡和動作,并同步上傳到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端,提升辦公效率。
德天德翼聚焦的則是芯片離子注入機的研發制造。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中,離子注入是芯片制造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藝,每顆芯片往往需要進行20至25次離子注入。創業團隊在青桐年匯路演中正式啟動首輪融資,金額3000萬元,出讓20%股份,用以建立22納米芯片制造離子機注入生產線。
東湖高新區科創局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底,光谷青桐匯已成功舉辦88期,路演項目超過700個,推介項目近1200個,參與的投資機構逾700家。
鏈接
雙創中國下,光谷“青桐”的時代樣本——
一場百萬青年的“火與夢之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墨
2013年前后,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中國光谷,有兩個大膽舉措,驚動全國。
一是出臺“黃金十條”,鼓勵科技人員和高校師生大膽創業,成果轉化收益三七開,個人及團隊可得70%。
二是實施“青桐計劃”,鼓勵百萬大學生創新創業,甚至允許休學創業并計學分。
說大膽,是因為每一次改革創新,都不可避免伴隨著爭議、矛盾與突破——
成果收益70%歸個人,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大學生和老師都跑去創業了,誰還有心思教書、向學,課堂還像課堂嗎?
5年過去了。
如果說,“黃金十條”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趟出了一條光谷路徑,那么“青桐計劃”,則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奏響了中國大規模青年創業的最強音。
時髦的路演與風投
2013年前的光谷,創業還并不是一個普通大學生敢想的事。路演、風投、融資、估值、商業計劃書……這些詞匯和經濟行為,在光谷大眾中還很陌生。
一切在這一年的8月改變了——
武漢正式推出《關于實施“青桐計劃”鼓勵大學生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的意見》,為這座城市的百萬大學生和青年創業者,開啟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青桐即梧桐,青指青年、桐取鳳棲之意。
武漢的思想很超前:要讓這里成為開全國風氣之先的大學生創業圣地,把知識和創意變成生產力,營造“東方硅谷”。
找人、找錢、找技術、找場地、找圈子。
一夜之間,各種創業咖啡館、孵化器、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咖啡館里,坐滿了兜售夢想的年輕面孔,和尋找“下一個喬布斯”的風投們。
真格基金徐小平、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PPTV創始人陶闖、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互聯網上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忽然成了坐在臺下的投資人。光谷青桐匯,一度被譽為“漢版巴菲特午餐”。
因為緊張,初次登臺的創業新手,路演中經常忘詞,在投資人的追問下面紅耳赤。
但很快,天使、A輪、B輪、C輪,就成為了這些年輕人口中最時髦的熱詞。
“年輕沒有失敗,大不了從頭再來”,也成了人手一碗的心靈雞湯。
IDG資本、真格基金、德迅投資、深創投、黑馬基金、真成資本、真順資本、達晨創投……據統計,過去5年,出現在光谷青桐匯路演現場的投資機構,超過700家。親授“創業經”的企業大佬,超過100多名。
拿什么留住年輕人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提出,在當今城市競賽中,要比較兩座城市后勁,有4個重要判斷依據——年輕的人,年輕的錢,年輕的產業和年輕的政府。他認為,這4大“年輕指數”,將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活力。
與其說5年前推出的“青桐計劃”,是為了釋放青年人才的創造力,逐步改變武漢新一輪經濟和就業結構,不如說是在城市發展的“后手”上,完成了一次戰略性的“人才狙擊”。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地方思路和國家戰略的同頻共振,讓光谷雙創熱潮達到頂峰。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幾乎所有在漢重點高校,都舉辦過光谷青桐匯專場路演。
曾經“孔雀東南飛”的武漢大學生和青年人才們,開始放慢流出的步伐。
2018年,武漢與外地的人才進出比例為1:1.27,即武漢每走出去1個人,就要從外面進來1.27個人,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人才凈流入城市。在光谷,180萬常住人口中,70%為35歲以下年輕人。
得益于這股人才紅利,去年至今,小米、科大訊飛、尚德機構等60多家互聯網“第二總部”開始向光谷“軍團式”集結。短短3年,光谷互聯網企業突破2100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尚德機構首席戰略官呂露直言不諱地表示:“凡一個城市的人才是凈流出的,我們都不去。”
永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
2014年4月,極目智能創始人程建偉走上青桐匯的舞臺,進行了第一次公開路演。
當時,“青桐計劃”有一個15萬元的種子資金,后來他又拿下湖北省大學生創業大賽冠軍,獲得20萬獎金。這幾十萬資金,讓他的創業夢想得以起步。
“2014年是自動駕駛的前夜,如果再晚一年,我們這種草根團隊根本走不出來。要么早,要么狠。”他清楚地記得,那天路演的PPT主題是《汽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如今,極目智能已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一支新銳力量,車道識別精度達到厘米級,測距精度誤差在3%以內。
5年,88場活動,700個路演項目,近1200個推介項目,累計融資32億元……昔日路演舞臺上那些身影,有的已經完成獨角獸和隱形冠軍的華麗轉身,有的已經倒下,但更多是在為了夢想而負重前行。
北京長城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在中國雙創大潮中,有兩個標志性事件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是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個是光谷青桐匯。而青桐匯的動員能級是最高的,從省委省政府、到武漢市委市政府、再到東湖高新區,舉力推進,其經驗已成功復制到其他城市。
“到現在,仍有對大學生創業的爭議。”他說,但改革首先是思想上的變革,其次在制度,然后在行動,光谷在這些思潮上是引領的。也正因為如此,斗魚直播這種“新物種”和原創性產業,才會在光谷誕生。
在“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文化下,去年光谷舉辦雙創活動2000余場,日均6場,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市場主體73家。一個“創業-瞪羚-獨角獸”的成長鏈條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