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從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無人碼頭控制塔上俯瞰碼頭集裝箱堆場(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圖為:在江西省都昌縣,一列動車從豐收的田野上駛過(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翻開中國經濟“年報”,盡管面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困難挑戰,中國經濟用超9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6.6%的經濟增速、1361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等指標,交出一份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成績單。
90萬億人民幣是中國經濟在2018年站上的一個新臺階。40年來,中國經濟增速迅猛,“上臺階”的速度越來越快。
1超90萬億元經濟總量增強發展信心
首次突破90萬億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經濟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2018年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如此評價。
復雜嚴峻形勢下,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看全球,過去一年,世界經濟“本應向好”的發展態勢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而遭遇轉折,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全球投資大幅下滑,這對于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巨大挑戰。
看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經濟仍面臨轉型陣痛,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交織。
內外挑戰疊加之下,這份成績單“成色”不錯——
6.6%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CPI比上年上漲2.1%,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都保持在5%左右,實現了低于5.5%的預期目標;
全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挑戰重重,來之不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評價說,中國經濟在困難和挑戰下展現出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極其可貴。
2應對變中有憂實現穩中有進
2018年下半年以來,在“穩”的基礎上,中國經濟的“變”和“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在重要節點為經濟運行把脈定向、相機調控。2018年下半年以來,著眼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一系列積極有力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運行新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主動應變,強調‘六穩’,政策組合拳及時穩定了信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說。
如果觀察結構和效益指標,中國經濟運行“亮點”不少。
從需求結構看,2018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投資內部結構優化,民間投資、制造業投資都加快增長。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成長。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經濟發展質量在持續改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大攻堅戰,雖然短期產生了一定陣痛和緊縮效應,但經濟仍然平穩增長,也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3保持定力邁向高質量發展
新的一年,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張頗有難度的“考卷”。
國際環境仍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中國經濟能否繼續“有底氣”?
專家普遍認為,要抓住并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前進中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寧吉喆說,今年,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的功能。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圍繞“建設、改造”加大投資力度;推進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明顯的降費;為實體經濟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持……新年伊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委已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亮出實招。
發展中的障礙,必須堅持靠改革來破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
近14億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近9億勞動力、7億多就業人員……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是未來希望和潛力所在,也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底氣所在。
在李偉看來,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實力已經大大增強,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政策回旋大有余地,抵御沖擊的韌性更強。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加快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保持長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相關
我國人均GDP近1萬美元
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國家統計局1月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90萬億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根據201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數139538萬人計算,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說,這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意味著我國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按照國際上的標準,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需達到1.2萬美元以上,甚至1.5萬美元以上。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國家統計局測算,2017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4億人,2018年還會增加。我國雖然總體已經進入中高收入階段,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發展仍不平衡。
相對于GDP總量,人均GDP顯然更能體現一國國民的富裕情況。但是,和發達經濟體比,我國的人均GDP仍有較大的差距,全球排名60多位。這也是為什么我國雖然GDP總量已經世界第二,但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專家分析,這需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人均4、5萬美元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即便越過1萬美元關口,還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顏色說,一些拉美國家人均GDP也在1萬美元左右,但仍處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只有經濟持續增長,人均GDP持續達到高收入水平,才能認為是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顏色說,我國正處于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期,經濟發展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尤其是推動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社會流動性,通過開放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2019年將這么干!
拓展消費新增長點
這是一個前景十分廣闊的國內市場
擴大升級消費
●將制定出臺穩住汽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的措施;
●完善住房租賃、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的配套政策;
●挖掘農村網購和鄉村旅游消費潛力;
●破除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投資準入的體制機制障礙;
●出臺實施大力發展養老服務和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措施;
●深入開展家政培訓提升行動。
●提升城市消費,推動便利店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改造社區商業網點;
●擴大鄉村消費,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特色商貿小鎮建設、農貿市場改造升級。
增強消費能力
●不少地方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和基礎養老金;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全面實施;
●推進電商、家政、對外勞務、產業和邊貿五大“商務扶貧”,增加農民收入。
改善消費環境
●集中開展嬰幼兒食品、保健食品、網絡配餐等領域食品安全專項治理;
●啟動新一輪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體系檢查;
●以電商平臺整治為重點,專項治理侵權仿冒、價格欺詐、虛假宣傳、假海淘;
●加強食品、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的廣告審查。
加大基礎設施等投資
這是一個拉動帶動力強的國內市場
加大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投資
●加大脫貧攻堅、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
●新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
●新增通客車建制村5000個,其中貧困地區3000個;
●實現260個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
●實現手機移動支付在高速公路人工收費車道全覆蓋。
●優化升級千億級商品交易市場,培育現代供應鏈,促進供需有效銜接。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建設。
●繼續提速降費,啟動寬帶網絡“雙G雙提,同網同速”行動,加快固定寬帶千兆應用推廣。
●力爭5G終端盡快與用戶見面,部分企業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戶測試使用的手機;
●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和5G的融合應用;
●進一步推動5G與農業、交通、醫療、教育等各領域的協同創新。
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
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
核心技術攻堅
●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堅;
●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改造傳統產業
●實施一批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重大工程;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引導和支持土地、金融、創新、人才等要素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集聚;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提供中長期資金供給。
壯大新動能
●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
●修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升級各類“雙創”平臺載體;
●深入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扎實推進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
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電、央視網制圖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