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壽江通訊員鄭毅劉振宇
時近年關,在應城市田店鎮暢馬村暢永洪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目睹了傳統熬制麥芽糖的過程。
71歲的暢永洪,守在灶臺邊,不時用木質鍋鏟,攪動鍋里煮的糖汁。
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味道。暢永洪告訴記者,他家的熬糖之法屬于祖傳秘方,是妻子曾雪秀從娘家帶來的“嫁妝”,如今在暢家已熬制了幾十年。
生麥芽、泡糯米、鋼磨打漿、煮漿、過濾、熬煮……暢永洪介紹,一般而言,三天可以熬兩鍋麥芽糖。
接下來是和料,將炒熟的糙米、黑芝麻或白芝麻等原料,加麥芽糖和成方磚,熱切成小塊,就成了芝麻糕。
把麥芽糖做成芝麻糕,有一定季節性,一般在秋收后至次年3月進行,這段農閑時間,也成了當地熬糖農戶的“農忙時間”。
暢馬村黨支部書記暢水松說,早年村里熬糖的人家挺多,但如今,村中只有暢永洪一家還在繼續經營,其“獨家經營”的關鍵在于手藝好、味道正。
記者采訪時,剛好遇到當地62歲的退休教師暢樹松來買芝麻糕。他說,暢永洪家用傳統工藝制作的芝麻糕,香甜可口,不粘牙,“自家做不來,每年都會來買。”
暢永洪一家很早就憑過硬的手藝,將芝麻糕賣到了十里八鄉,改革開放后一度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先是十幾年前兒媳婦生病去世,后來兒子因病做了手術,不能干重活,接連治病花光積蓄,還有兩個小孫女要撫養,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頓。2015年,暢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地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精準幫扶,積極為暢家制作的純手工糖找銷路,這個冬天,幫著賣了上萬元的手工糖。
因全程都是純手工制作,量上不來。幫扶隊員表示,將協助暢家注冊商標、辦理證件,擴大產能,讓這項傳統手藝,演變為暢永洪家脫貧增收的產業,目前,已幫著設計了裝糖用的油紙自封袋。
傳統手藝搭上電商快車。除了騎車在鄉村銷售,或村民上門來買,暢永洪的兒子——47歲的暢進軍還于2018年開了網店,將手工糖賣到廣西、廣東等地。
麥芽糖熬啊熬,熬出了濃濃的年味,熬出了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