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2日訊(記者賀亮 通訊員武經宣) 2月2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獲悉,去年武漢工業投資增長12.1%,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5個百分點,超出去年初定下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8.9%,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技改投資快速增長能夠反映出產業轉型的步伐在加快。”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改造是傳統產業邁入先進制造業的有效路徑,在不增人、不增地、少投入的情況下,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能夠大幅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制造能力和經濟效益,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生產線效率低下,不能滿足企業持續擴張的需求。”三年前,在全國已開了300多家店的仟吉集團開始“踩剎車”,不再擴展店面,重點解決生產、配送及人才等瓶頸問題,先后投資1.3億元引進全球領先的吐司面包自動化生產線和冷凍面團生產線,去年完成了對烘焙中央工廠的改造,并且新投入5000萬元對集團供應鏈進行信息化改造。
改造后,仟吉集團的產能擴大十多倍,不僅能滿足全國的300多家直營門店,還為全國1300家合作伙伴門店提供產品。
近兩年,武漢實施了工業企業“零土地”技改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向上加蓋車間廠房,對廠房高度和廠區容積率不再設限,制度上為企業發展松綁。
政策上放開的同時,也真金白銀支持工業企業購買先進設備,提升生產效率,引導企業向先進制造業邁進。
武漢市積極組織實施技術改造項目承諾備案審批,支持引導各區試行“先建后驗”,武漢開發區實施了產業“黃金三十條”、東湖開發區鼓勵“院士進企業”、蔡甸區率先在全市實施“容缺審批”。
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大,為幫助企業解決技改資金短缺的問題,去年,武漢創新工業企業技改融資路徑,率先在全國引入公積金征信數據,服務企業技術改造融資需求,走進企業、園區,舉辦4場技改融資對接會。
“集中力量辦大事,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去年,武漢幫助工業企業申報國家重大技改專項,成效頗為顯著,有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入圍國家專項計劃,總數占到全省的56.5%;其中武漢船用機械有限公司等5個項目入圍“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計劃”;武漢金發科技等4個項目入圍“國家綠色制造專項計劃”;光訊科技、凌云光電等2個項目入圍“國家強基工程專項計劃”;東風汽車、中船重工集團722所等2個項目入圍“國家工業互聯網專項計劃”。
“28.9%的技術改造投資增速,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工業產值,是產業活力的顯現;同時也可以從技改投資增速看出,工業企業對武漢經濟社會的發展充滿信心。”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