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25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田瑤林)“我們要將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加強與醫院的合作,造福更多患者”,20日,面對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企業盡早實現藥品上市的期待,光谷生物城企業波睿達生物科技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同存,表達出了強烈信心。
如今,張同存的團隊與光谷同濟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已完成近400例的臨床。而9年前,這位武漢科技大學的教授,還在實驗室里做著上萬次的細胞試驗。
在光谷生物城,像張同存這樣的追夢學者還有不少,他們以自己的堅定和執著,在一片轉化沃土上,引領著一批技術成果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
十年時間,一座國家級生物城蓬勃而起。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找錢:2000萬元起步經費助“稻米變血”走出實驗室
去年年底,光谷生物城企業武漢禾元生物的人纖連蛋白OsrFN產品上市。這是其創始人楊代?!暗久鬃冄背晒挠忠粦?。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人血清白蛋白”是治療燒傷、肝硬化等疾病的“黃金救命藥”。過去只能從血漿中提取,武大生科院教授楊代常的一項成果卻能讓它從水稻中“長”出來?!耙划€水稻可以產生的人血清白蛋白相當于300人每人平均獻200毫升血的產量?!?/p>
這個令人驚艷的科研成果轉化卻歷經坎坷,直到楊代常團隊以“首席科學家+團隊+項目+經費+成果+企業”的形式入駐由武漢大學、華中科大、華中農大等共同組建的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后才得以真正轉化。
楊代常坦言,正是依托研究院提供的300多平方米實驗室,2000萬元項目經費及量身定制的年度發展規劃,讓他多年的心血終于離開了實驗室,成為面向海內外的熱銷產品。
企業度過最初的研發期,成為細分領域的“潛力股”后,融資需求分外強烈。光谷生物城又從市場準入、政府采購、上市融資等方面重點幫扶,為其提供“股權+債權+上市”為主體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長江日報記者在走訪中還獲知,光谷生物城搭建的投融資和孵化平臺,曾幫助企業從國開行獲得千萬元的專利質押貸款。
不光找錢,還省錢。包括華農院士陳煥春領銜的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內,不少光谷企業在轉讓技術時享受了減免所得稅政策。
找人:同濟校友企業共享千家億元渠道資源
“在美國沒機會見到您,沒想在這里碰到”,在光谷生物城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里,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劉天罡,巧遇久聞其名、任職美國癌癥研究中心的董晨教授,他感到十分意外。
此次邂逅,注定是偶然中的必然。
他倆同時被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這一創新平臺所吸引。該院配備著國內功能最先進、設備最齊全、配套最完善的大型儀器公共服務平臺,吸引了包括鄧子新、卓仁禧等10余位院士在內的海內外高端人才130多人,累計創辦企業120余家。在這里,“找人”很容易。
光谷生物城初創型中小企業占到了9成左右,資源共享、上下互動、抱團壯大,才能成為產業集群。光谷生物城主辦了上百期“生物創贏匯”活動,幫助園區內企業整合資源。

光谷生物城內企業喜康生物
學者型商人陳莉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畢業,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還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進行過博士后研究。她回國創立的明德生物,去年已上市。去年,這家企業,投資了園區內的另一家邁德科技。這家企業的創始人陳凱也是同濟畢業的高材生?!跋蚧鶎俞t院推廣慢病管理方案時,首要幫他們提升臨床生化檢查效率,明德是國內即時檢驗龍頭企業,而邁德有全國近兩萬名內分泌代謝病醫生用戶及上千家醫院的渠道資源,形成雙贏?!?/p>
在園區內,像這樣“找人”“找資源”的故事還有很多,拿著技術,生物醫藥企業要想開發慢性病診療器械或耗材,在最近的生物城器械園就能找到代工企業;需要生產均衡膳食產品,可以去農業園找到優質原材料。
找市場:“全球首個”專利在同濟進行臨床試驗
去年,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張同存、顧潮江獲全球首個“應用CAR-T免疫細胞治療艾滋病”的發明專利授權。該企業已在生物城內開建廠房,研發空間也突破上千平方米。
而在三年前,兩人初創僅一年的該企業,捉襟見肘,進入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以“首席科學家+團隊+經費+成果+企業”模式孵化后,很快在園區內獲得700平方米場地,并獲支持使用平臺內大型檢測儀器。
一年后,企業即申報了一類新藥,研究院還幫助張同存準備3551人才預答辯,后者成為光谷第九批3551創業人才,并獲光谷生物城上千萬元資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經政府搭橋,他們還與隔條馬路的光谷同濟醫院合作開展臨床試驗。
不光幫企業找錢、找人,還幫企業找市場。為推進武漢自主創新的醫療器械、耗材、藥品在本地率先使用,去年下半年,百名醫院院長走進光谷生物城,安翰光電等10家光谷生物城企業進行了“路演”。目前,安翰正與武漢市第八醫院暨武漢市肛腸醫院展開洽談合作。
“光谷生物城大量企業還處于研發期,需要一個穩定的孵化環境。”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錢德平介紹,從藥物篩選、藥理評估、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到量產上市,新藥開發的每個環節,生物城均有平臺提供服務。以政策鏈、基金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五鏈”并駕護航,重點打造生物產業研發創新體系和總部聚集區,搶占生物產業發展的“灘頭”。
經過10年建設,光谷生物城目前已集聚各類生物企業2000多家,吸引了6萬多人就業。去年,光谷生物產業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是僅次于光電子信息的第二大戰略性支柱產業,4位諾貝爾獎得主、27位院士,537個高層次生物人才團隊,為光谷生物城源源不斷釋放出創新活力,截止目前,光谷生物城有4000多個新藥在研,其中26個重磅一類新藥進入臨床。
大事記:
2007年6月,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獲國家發改委批復
2008年11月,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奠基開工
2010年,華大基因簽約入駐光谷生物城,同年,輝瑞武漢研發中心成立彬彬入駐生物創新園,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落成,38個項目團隊入駐。
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賽默飛世爾項目入駐。
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霍尼韋爾項目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德國費森尤斯卡比入駐
2014年,全球首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模塊化大分子藥物工廠——喜康單克隆抗體項目在生物醫藥園開建。
2015年,位于醫學健康園的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啟用。
2016年,光谷生物城智慧健康園、生命健康園掛牌成立。
2017年,中國醫療器械總部在光谷生物城揭牌
2018年,光谷生物城第一家本土培育的A股上市企業——明德生物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