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觀察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未來前景,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是一扇很好的窗口。
建設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舉辦首屆進口博覽會,吸引全國首家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項目,首家外商獨資醫院和金融類投資性公司落地,城市GDP總量率先突破3萬億元,以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國近1/10的財政總收入……
根據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置身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上海正在全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一系列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措施、高標準的城市治理實踐,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創造高品質生活。
“闖”,重大改革試點為高質量發展“探新路”
上海西郊,形如“四葉草”的國家會展中心熠熠生輝。二層步廊提檔升級、保稅倉庫嶄露頭角、100座5G基站加緊建設……今年9月之前,國家會展中心所在的虹橋商務區將煥發新顏,迎接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進博會是上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闖”,首先體現在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改革開放措施上。從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到2005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再到2013年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2014年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領受設立科創板等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都是國家打好“上海牌”的生動實踐。
“闖”,體現在先行先試和全國首創上。香格里拉集團駐店經理烏爾里希,最近在浦東的國際人才港拿到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前后僅花了5天時間,而以前至少需要22個工作日。
烏爾里希體驗的“飛速”辦證,來自上海在全國首創的“一網通辦”政務服務。2018年以來,上海通過建立大數據中心,推動公共數據的匯聚、互聯和共享,努力讓企業和市民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目前,上海的“一網通辦”平臺已接入1339項政務服務事項,90%的網上辦事事項實現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闖”,還體現在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上。上海是全國首個GDP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但GDP從來就不是衡量上海發展的唯一指標。在“兩個面向”(面對全球、面向未來)、“兩個最”(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的理念指引下,近年來上海通過建設“五大中心”、打響“四大品牌”,不斷提升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金融服務功能,就是上海的核心競爭力之一。2018年上海的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1600萬億元,“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價格影響全球,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進”,在經濟密度、資源配置和創新策源上下功夫
高質量發展起源于突破性的改革開放部署,落腳于實打實的行動。著眼于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穩中求進、進中提質,上海正在一系列難點問題上攻堅闖關。
——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說,提升經濟密度,就是要以有限的資源和更少的消耗創造更多的財富。“以畝產論英雄、效益論英雄、能耗論英雄、環境論英雄”,已成為上海產業發展的新“英雄觀”。統計顯示,上海單位GDP能耗從2010年的0.72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8年的0.38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值平均每五年提高10億元/平方公里。
——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吧虾W再Q試驗區將努力推動離岸貿易、服務貿易的擴大開放,加快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增強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浦東新區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杭迎偉說。
統計顯示,上海現有外資企業5萬多家,其中跨國公司總部677家、外資研發中心444家,是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2018年以來,上海通過實施“擴大開放100條”,吸引特斯拉、摩根大通證券等一批標桿性、首創型的外資項目落地。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讓上海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
——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8年1月,我國科學家宣布了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的到來。一年后,還是在上海,“中中”“華華”的重要小伙伴,5只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像克隆猴一樣,2019年以來上海的“硬核”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臺參與其中;上海科學家全球首次證實單堿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全球首個行政區域5G網絡在上海虹口建成并開始試用……
統計顯示,2018年上海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皠撔虏咴茨芰Α薄叭蚩萍紕撔虏咴吹亍保蔀樯虾?苿撝行慕ㄔO的高頻詞。
“暖”,讓城市的溫度覆蓋每個街角
高質量發展,最終是把發展的溫暖傳遞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上海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正在積極推動百姓高品質生活的實現。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土地資源始終是最大的約束。2014年上海啟動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目前累計完成減量43.4平方公里。這些“省下來”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用在了城市綠色發展上。
統計顯示,1949年,上海人均綠化面積僅有0.132平方米,相當于每人只有“一雙鞋”。到了2018年,上海已經實現了每人“一間房”——人均綠化面積達到了8.2平方米。
不僅硬件設施更完善,配套服務也更加溫馨。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推薦等技術,今年5月上海將推出全新的“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涵蓋新版養老地圖、養老服務機構查詢、養老政策智能搜索等主要功能。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包括養老體系和養老服務、幼兒托育和青少年教育、舊區改造和歷史風貌保護、鄉村振興在內,“老小舊遠”問題成為今年上海民生工作的聚焦點,濃縮著上海在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方面的一貫追求。
答時代之問,啟未來之程。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讓城市發展的“大圖景”與千家萬戶的“小目標”交相輝映,申城上下正在書寫一份無愧于新時代的“上海答卷”。(據新華社上海4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