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文娟
距離長江3公里以外的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區內,宜昌市重點搬轉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湖北三寧化工乙二醇項目主體工程拔地而起。
在宏觀經濟增長乏力,沿江化工企業面臨“關改搬轉”的形勢下,三寧化工在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17.15億元,實現利潤17.12億元,盈利能力進入全國同行前三位。
“三寧的業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持續不斷的技術改造。”5月8日,在“牢記‘四個切實’殷殷囑托、推進湖北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現場,三寧化工副總經理姚定貴表示。
在湖北,自2017年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以來,像三寧化工這樣通過技改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規上工業企業已有7000多家,工業技改總投資年均增長41.5%。
千余企業入列全國示范
有中出新、有中育新,向“高、精、尖”邁進。這,正是我省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成果的一個縮影。“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姚定貴介紹,三寧化工近年來投資60億元,建設己內酰胺和硝硫基復合肥等項目,實現了產品由傳統化肥向精細化工和高端復合肥的轉變。
目前,三寧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達到63.47%,非肥化工產品產值占比接近50%。去年2月,該公司再次投資100億元開工建設“合成氨原料結構調整和年產60萬噸乙二醇項目”,將一次性建成智能工廠。屆時,三寧公司產品中新材料的比重將進一步增加。
工業技改,是工業經濟的主線,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永恒的主題。省經信廳副廳長郭濤介紹,湖北堅持把自主創新擺在傳統產業改造的核心位置,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前沿發力。目前,我省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如火如荼,一批“法人實體+產業聯盟”的協同創新新型創新載體建立,獲批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通過技改,一批傳統產業開始向高端前沿發力。去年底,長江存儲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實現量產;今年2月,烽火通信和光迅科技聯合攻關的自主硅光收發芯片的光傳輸系統容量紀錄在武漢誕生,標志著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邁上新臺階。
據介紹,截至2018年底,通過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我省納入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示范、綠色制造示范、兩化融合示范企業超過1000家,打造了國家、省級行業隱形冠軍700多家,通過ITSS(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符合性評估企業達111家,數量居全國第三位;大數據發展指數42.1,位列全國第八、中部第一位。
三年工程,今年收官
技改,讓企業煥發新活力,讓老工業城市“老樹發新芽”。
以工業經濟為脊梁的黃石,傳統產業是立市之本。黃石市副市長黃荊國介紹,作為黃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市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政府平臺公司配套設立5億元技改資金池,為企業技改提供資金、技術、人才和環境支撐。
瞄準同行業國際水平,狠抓大型骨干企業生產工藝升級,新冶鋼投入100多億元,主攻軍工航天、汽車特種鋼材;大冶有色投入23億元建設全球最先進的澳斯麥特爐;華新水泥實施二次創業,總投資近百億元,打造全球領先的綠色建材生態產業園、新材料和智能裝備制造科技園。
三年來,黃石企業技改累計投入532.5億元,助推工業經濟逆勢增長。
不止黃石,全省各地技改如火如荼。加快網絡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將企業內網改造納入技改專項重點支持范圍,去年全省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55.3%。“乘云而上”,不少企業紛紛搭乘楚天云、湖北“興業云”等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當前,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等“智能因子”,已植入我省不少傳統制造企業的生產全流程。
此間,為推動技改,我省實行“領導包保服務”,深度參與百億元以上及跨地區、跨行業重大項目謀劃、協調;每季更新全省技術改造導向計劃項目庫,提升技改服務;每年拿出4000萬元,表揚激勵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市,對考核排名靠后的則通報全省、約談其政府領導。
郭濤介紹,今年是“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的收官之年,我省將確保3500家以上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完成投資4000億元以上,投資增幅力爭超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