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雷闖、實習生黃曉堰)6月21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在漢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截至2018年底湖北自貿區改革試驗任務完成率在第三批自貿區中排第三,差異化試驗任務完成率達100%,位居第一。
據悉,這是商務部發布的首份官方自貿區發展報告。該報告梳理總結了我國目前11個自貿區的發展經驗。截至2018年底,上海自貿區各項試驗任務完成率超過90%,其中《全面深化方案》完成率最高,達到98.99%;第二批自貿區試點任務完成率均超過90%;第三批自貿區試驗任務全面啟動,目前正在扎實推進,完成率總體超過70%。其中,湖北自貿區170項改革任務完成151項,完成率達到88.82%,在第三批自貿區中位居第三位。
據介紹,各大自貿區既有共性試驗任務,又結合自身產業定位和區位優勢,承擔了差異化試驗任務。報告顯示,11個自貿區在改革投資管理體制、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等共性試驗任務中,轉變政府職能試驗任務完成最好,完成率達到96.58%;各大自貿區先后推出509項差異化試驗任務,目前完成410項,完成率達80.55%。
其中,湖北自貿區差異化試驗任務完成率達10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8項改革任務和推動創新驅動發展30項改革任務全部完成,是繼上海自貿區之后第二個100%完成差異化任務的自貿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評價說,湖北自貿區《總體方案》制定科學,執行情況良好。她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是我們說的多,湖北是傾聽者。現在是湖北說的多,我們來總結復制相關經驗。”
張威認為,湖北自貿區發展亮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從改革層面看,陸續報送了2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國家、省級層已被認可復制的第一批成果分別為5項和21項,改革試驗田的“苗圃”效應逐步顯示。
從開放層面看,掛牌2年實際使用外資31.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159億元,以0.065%的國土面積實現全省三分之一的進出口額和10%的實際利用外資,推動湖北形成全面開放格局。
從發展層面看,結合自身定位,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謀劃和實施了一批先進制造業投資項目。武漢片區引進光電子信息重大項目50多個,總投資額2000多億元,形成了五大千億產業和兩大新興產業格局,完成了“芯片—顯示—智能終端”全產業鏈布局,逐步構建起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宜昌片區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掛牌以來總投資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5個。湖北自貿區為促進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巨大。
張威建議,湖北自貿區要進一步發揮科教優勢,圍繞科技與產業、金融等加快改革創新力度,更大力度推動湖北經濟更好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