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第三代“雙低一高”即低芥酸、低硫苷、高油酸的雜交品種試驗田。 鐘欣 攝
中新網蘭州6月25日電 (艾慶龍 佘牧松)時值夏日,甘肅臨夏州和政縣16萬畝油菜花已然盛開,大批游客徜徉在“金色”花海中,感受別樣美景。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對此感慨萬千:20年間,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發展至16萬畝,加之制種水平和加工水平的提升,菜籽油品質提升至極品油標準。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植被覆蓋率80%以上,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
得益于海拔較高,氣候較涼爽,病蟲害較少等自然資源,當地種植小麥、玉米、蠶豆、油菜等農作物歷史悠久,但因種質資源參差不齊,相關產業發展始終不溫不火,村民處于守著綠水青山,僅能“聞香”見綠,卻無力改變落后面貌。
作為和政油菜花產業發展見證者的傅廷棟分析稱,該地村民雖有種植油菜花傳統,但經濟效益低下,歸根到底是高芥酸、高硫苷“雙高”品種所產菜籽油質量差。
早在1999年,傅廷棟便來到和政縣建立了華中農業大學和政油菜北繁基地,開展油菜研究推廣和制種工作。在團隊努力下,油菜品種從高芥酸、高硫苷“雙高”品種發展到“雙低”品種,再到第三代“雙低一高”即低芥酸、低硫苷、高油酸的雜交品種。
“雙低菜籽油被譽為草本油料中的‘東方橄欖油’。”傅廷棟介紹說,該品種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缺血性中風,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耐糖性,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預防老年認知和腦功能障礙等功效。

和政縣官方向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右)頒發“特別顧問”聘書。(資料圖) 鐘欣 攝
在近20年時間中,傅廷棟團隊除對常規種質改良外,還將油菜籽中的芥酸含量從40%降至1%,達到無害無污染的極品油標準。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政官方調整產業結構,改善民生,配套出臺“因菜制宜”政策,定期邀請相關專家進入工廠和田間地頭,就種植栽培技術、質保防護及油脂加工等方面進行實地指導……在各方努力下,該地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發展至16萬畝。
在和政,油菜花不再僅具備觀賞價值,更是村民增收的“寶器”。作為傅廷棟團隊技術對接企業負責人馬哈個介紹說,為打消種植戶對新品種的顧慮,采用土地流轉與入股方式帶動種植,同時,對一般種植戶和貧困種植戶以每斤高于市場價格0.2元和0.4元價格進行收購。
張掖市農科所研究員王浩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和政油菜品種優質,但加工手段相對落后,可通過提高油脂加工技術,延長產業鏈,實現技術扶貧,助力產業脫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