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國官方日前發布報告稱,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統計局官員15日在北京回應說,中國何時能成為高收入國家還取決于很多因素。

資料圖:領到錢的農民工正在清點工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該數據發布后引起熱議。
對此,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15日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解釋說,國民總收入(GNI)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基礎上進行一些調整所得到的數據,等于GDP加上來自國外要素的凈收入。從歷史數據來看,中國GDP和GNI差別不大,前者略高于后者。
他強調,GNI包括政府、企業、居民及來自國外要素的凈收入,與通常所講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并不是一個概念,且顯然要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
據了解,世界銀行一般按照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對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分別為: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按其標準,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9732美元,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且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毛盛勇表示,客觀而言,經過改革開放40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和國際地位有了明顯提升,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他稱,高收入國家是一個相對概念,中國何時能邁入這個行列,取決于未來經濟增速、價格水平,取決于其他國家增長情況,還取決于人民幣對美元或其他貨幣匯率情況。此外,國際機構對收入劃分的標準也可能出現一些改變。
毛盛勇認為,與其討論能否成為高收入國家,何時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中國當前更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把經濟發展好,把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推動經濟更多提質增效,邁向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