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河南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直徑11米的盾構機主軸承成功下線(1月14日攝)。 (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
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億萬市場主體和近14億人民就是那一朵朵奔涌的浪花。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新年開局之際,新華社記者赴山東、湖北、貴州、河南等地采訪調研,所到之處,切身感受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的寬廣深邃和潛力韌勁。
傳統升級,聚焦高質量
1月14日,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直徑11米的盾構機主軸承成功下線,不久將用于國內首臺再制造大直徑泥水盾構機。“這標志著我國正在逐步掌握大盾構的核心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說。
盾構機作為安全高效的隧道及地下施工大型專用設備,在我國被廣泛使用,保有量近2000臺,且每年還在以200臺的速度增長。但盾構機的關鍵部件——主軸承一直被少數國外企業壟斷。此次洛陽軸承依托航空精密軸承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相繼攻克了浮動滾道加工、控制技術等行業技術難題。
從低端、一般化的“大路貨”,到如今上天入海的“高大上”尖端產品,洛陽軸承的產品在高鐵動車、“中國天眼”、衛星上都有應用。“世界上能轉的機器,一般都離不開軸承。但以往洛陽軸承主要停留在低端領域。近些年,我們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力度,就是要向高質量發展。”洛陽軸承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新瑩說。
毋庸諱言,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無論是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還是投資回報率、全要素生產率,都有較大差距。“如果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破”與“立”上同時發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齊頭并進。
創新引領,邁上新臺階
一束“光”可以帶來什么?
在湖北武漢,一束“光”聚焦而成一個創新創業的產業集群——“中國光谷”。
48億人同時在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光纖上通話,3年連續5次刷新世界紀錄,提交并獲批的國際標準有13項……
得益于這些核心技術,烽火科技集團在全球市場擁有重要話語權,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產品及解決方案,成功進入俄羅斯、東南亞、歐洲市場。“三流企業賣勞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目前,烽火科技已擁有幾十項國際專利及約百項國內專利,提出并主導制定的LAPS和MSR等國際電聯標準,實現了中國制訂和掌握電信技術標準方面的突破。
1月5日,2019光谷互聯網+創新發展論壇,首次頒給12家企業“新物種獎”。
所謂“新物種”,主要表現為“四新一高”,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高科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光谷設立該獎項,主要為呼應“鼓勵創新”的光谷文化,支持創新經濟發展。
他介紹,去年開發區出臺了“中國光谷推動高質量發展20條”,提出構建產業、創新、人才、制度、開放、生態“六高”體系,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創新驅動示范區、高端產業聚集區、依法治理引領區。
目前,光谷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節能、高端裝備、現代服務五大主導產業,吸引了近8萬家企業,主導創制了25項國際標準、300多項國家標準、集聚4名諾獎得主、58名中外院士,在企博士超過1萬人,形成高端創新人才的“磁吸”效應。“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正呈現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經濟增長的本質始終是生產率提升。促進生產率快速提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化危為機的主攻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
鄉村振興,促綠色轉型
走進位于貴州省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村民組,青山、茶海、七彩民居交相輝映,空氣中淡淡茶香,令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金花村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而這些都得益于茶產業的發展。
“種茶比傳統的種植玉米水稻經濟價值更高,也不用年年都翻地,有利于保持水土。”湄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劉云澤說。
湄潭地處烏江流域,為了保護這里的生態,當地大力推進退耕還茶。金花村在種茶的基礎上,還把茶區變成景區,把茶園變成公園,把茶山變成“金山”。通過從第一產業到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七彩部落”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體新路子。
近年來,貴州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發力,從源頭上化解水土流失難題。全省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15至25度坡耕地改種中藥材、茶葉、精品水果等固土保水作用較好的經濟作物。
在山東壽光,1月初雖然正值數九隆冬,但各家農戶的溫室大棚里卻溫暖如春。五顏六色的菜椒、頂花帶刺的黃瓜、清新嫩綠的生菜……各種新鮮蔬菜長勢喜人。
在崔嶺西村一處大棚內,“棚主”崔江元正在撥弄著他的手機。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機“種菜”。
他的大棚是壽光最新的“第7代”大棚,已經實現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溫度、濕度、采光等各項指標都會實時在手機終端上顯示,并可通過物聯網調節控制。
“平時在家里按按手機,就可以隨時控制滴灌、噴藥、燈光、水肥等。種菜沒有過去那么累,產量品質還都提高了。”崔江元笑著說。
像他家這個棚,面積約2.5畝,2018年種了兩茬菜椒和西紅柿,產量約有10萬斤,毛利潤約15萬元,一年就回了本。現在崔嶺西村260多家農戶,共350多個大棚,每一個大棚都像是一個農業生產車間。
大海之大,在其遼闊深邃。嚴冬臘月涌動于大江南北的澎湃活力,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生生不息的強勁動力。(據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