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評論員徐漢雄
近日,有多位居住在北京房山某小區的居民反映,他們的商住地址被用于注冊了來歷不明的公司,有業主甚至發現自家的住址被注冊了多家公司。(據4月11日《中國之聲》)
以上并非孤例。據媒體報道,上海某高校教師曹波(化名)曾丟失身份證,被他人“盜用”注冊成立公司:他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這家公司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三年后,“被法人”的他將被列入失信“黑名單”,出行、辦公、住宿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個人信息被盜用或冒用后,莫名其妙“被公司”“被法人”的情形屢有發生。今年年初,隨著個人所得稅申報APP的上線,隨之帶來了一項副產品,即下載注冊個人所得稅申報APP,有人發現自己竟成為一家陌生企業的法人代表。
“被公司”“被法人”給當事人造成的不便與隱患,誰攤上都是無妄之災。但是,一旦發現,要驗明正身,還以清白,卻是手續重重。據了解,目前對企業辦理營業執照進行的是形式審查,“只要憑身份證復印件,就可以辦理注冊登記”,這顯然是個漏洞,不用查看原件,就給了不法分子以空間。上海那位老師的“被法人”一事,相關工商部門就堅稱,他們只負責形式審查,并不對材料真實性負責,沒有過錯。而受害者要申請撤銷登記,還要先做“筆跡鑒定”,以證明簽名系偽造,這筆費用還得受害者承擔,顯然又有失公平。“被法人”者發現權利受侵害后,要往返于工商、稅務、公安等多個部門進行維權,而造假者被發現,只是注銷公司了事。盜用注冊易,違法成本低,受害者卻是要付出的代價大,要解除注冊卻是難上加難。這鍋顯然不能由受害者來背,這種不對稱的局面當扭轉過來才是。只有加強注冊方面的嚴格把關,不讓注冊審核流于形式,同時,要打開受害者舉報的方便之門,簡化撤銷的程序,加大對相關違法行為的處理。如此,方能從源頭上遏制“被公司”“被法人”的亂象橫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