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丁,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主編《家書抵萬金》《抗戰家書》《紅色家書》《廉政家書》等多部著作,發表各類家書研究文章一百余篇。
編者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博物館不僅是保存古物的場所,亦是我們思考現實與未來的靈感來源。
近年來,家書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家書曾是億萬中國人表達親情的方式,而如今面對通訊手段的革命性變革,家書文化無可避免地開始了轉型,手寫家書的收藏與研究漸成風氣。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家書博物館,近期本報記者采訪了該博物館負責人,從其言談話語中,或許我們能了解博物館及其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如何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開創未來。
中國最早的家書實物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記者: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家書的,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家書是什么?
張丁:中國人寫家書的歷史很悠久,應該是從家庭產生就開始了。家書是人們傳遞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人類有了家庭,有了固定的居所,就開始產生了家書。不過早期的家書并不是文字寫成的,可能是口信、符號、圖畫、聲音、煙火等,后來人們發明了文字,家書開始用文字書寫了,一直發展到各種音視頻組成的電子信。這就是家書的發展史,可以說經歷了符號信→圖畫信→文字信→電子信這幾個階段。我們現在就處于文字信向電子信過渡的階段。
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城西郊睡虎地4號墓出土木牘兩件,兩面均墨書秦隸,內容為從軍出征的士卒黑夫、驚兄弟倆寫給家里的信,信中向家人敘述從軍征戰情況,并向母親索要衣物和錢。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實物家書,也是最早的實物書信,在書信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行文風格上看,這兩封書信已具有稱呼、正文、祝頌語、落款、時間等一封完整家書的基本架構。據考證,這兩封家書寫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因此,至遲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出現較為成熟的家書傳遞現象。那時,受竹簡、木牘、縑帛等書寫材料和傳遞條件的限制,家書并未普及。
家書文化不會消亡,將會以一種新形態存在
記者:我們今天提到家書的時候,一定首先想到的是紙和筆寫就的家書,這也是今天家書收藏的主體,不過隨著通信的發達,現在用紙和筆寫家書的人大為減少,有人感嘆家書這種文化在萎縮、流失,您如何看?
張丁:確實,家書文化正在萎縮。嚴謹一點說,是傳統家書正在急劇萎縮,甚至消亡。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時間,電子郵件、短信、微信等新的通信方式輪番登場,快速發展,傳統家書文化已經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現在已經從書信時代進入了微信時代,雖然都有一個“信”字,但是內涵已經大不相同。這種變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也無法阻擋。但是,我們要看到基于信息技術所產生的電子郵件、短信、微信、語音、視頻等新的通信方式等于是家書的新形態,它們的功能與傳統家書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家書文化不會消亡,它會以一種新形態存在。
問題是人們在這種快速的轉變中感到悵然若失,人人一部手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看似更加便捷,實際上是疏遠了,往常的見面交流變成了一句短語、一條語音,甚至是一個符號,稍縱即逝,那種掏心掏肺的感情交流沒有了,親情何在?友情何在?
面對快速發展中的普遍焦慮,傳統文化能做什么?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給了我們答案,中央也發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在傳統文化的諸多門類中,家書無疑是頗具特色的一類。因為家書從表面上看是信息溝通的載體,實際上還是情感的傳輸通道,是可以進行深度交流的廣闊空間,是維系人際關系的強有力紐帶。家書文化還是倫理道德和傳統美德的活化石,與近些年廣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事關家教家風,具有經世致用的時代價值。
與此同時,通信方式的變革也給我們搶救遺產、挽留傳統提供了機遇。誰承想,傳統家書綿延了數千年,到了我們這一代卻戛然而止,不幸耶?幸耶?我們有幸趕上這個大變化的時代,搶救保護文化遺產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的肩上,因此在國家提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下,一批有識之士提出了“搶救家書”的倡議。我們有幸參與其中,擔任傳統的接續者、歷史的連接者,我們一定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
收藏普通人的家書,保留一份溫暖的記憶
記者:我們剛剛提到了家書收藏,我很好奇當時是什么機緣促使您投入到家書收藏與研究中的呢?能介紹一下國內家書收藏的情況嗎?
張丁:家書收藏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名人家書,另一塊是普通人的家書。前者的收藏歷史非常悠久,后者則長期沒有受到關注,不僅信札收藏者沒有把它當回事,就連家書作者和保存者也普遍沒把自己的家書當回事。近年來,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原因在于一場搶救民間家書的文化項目,這個項目也是我與家書收藏結緣的開始,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2004年12月,我無意中聽到一則新聞,美國歷史學者安德魯·卡洛爾發起了搶救美軍士兵家書的“遺產行動”,征集到數萬封家書,他從中選出兩百封,編寫了一本《美軍戰爭家書》,非常暢銷。這條新聞深深觸動了我。我國也有家書,而且家書文化底蘊深厚,可否也像他一樣征集家書呢?當晚我就寫下了《關于征集中國民間家書的設想》,在征求幾位文化圈好友的意見后,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經過一系列籌劃,2005年4月,搶救民間家書行動啟動了。寒暑交替,春去冬來,不覺已經過去了十四年,當年的項目組已經變成了家書博物館,普通人的家書也開始受到收藏者的青睞。當然,我一直堅守在搶救家書的崗位上。
說起國內的家書收藏,可以分為公藏和私藏兩大系統。公藏主要包括各級各類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像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博物館等都是名人家書的收藏重鎮。當然公藏系統也收藏民間家書,我們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有五萬多封,復旦大學有四十多萬封。私藏方面,據我了解,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天津、山東等地的收藏家手里收藏家書很多,名人家書、普通人家書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福建兩省的檔案館、圖書館以及私人收藏家收藏了很多華僑家書,也就是“僑批”,是海外華僑寄回的帶有匯款功能的家書,2013年6月閩粵僑批入選了世界記憶遺產,大大推動了華僑家書的收藏,有幾位收藏家還創辦了關于僑批的檔案館、博物館。現在看來,不論是名人家書,還是普通人的家書,都進入了收藏的范圍,也就是說都受到了保護,不再被人為焚毀,這是我樂于看到的。
記者:貴館收藏的家書中,有相當數量是他人捐贈的。這其中有沒有讓您感動的故事?
張丁:我們家書博物館與別的博物館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藏品的來源,我們的藏品絕大多數都是海內外的朋友無償捐贈的,購買的極少。十幾年來,先后有兩千多位朋友捐贈了家書,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有二十多位捐贈者已經去世。每每想起他們,我的內心就不能平靜。正是這些人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的館藏,才有了我們賴以研究的對象,才有了那些令人動容的家書故事。
我說一個故事,2006年有一位叫張煥光的老人與老伴陳素秋從報紙上看到我們征集家書的消息,主動給我們打電話,說家里保存了1700多封書信,都是半個多世紀前的舊信,是他們兩人互通的情書,問我們是否感興趣?我一聽,這是一個富礦啊!于是就到他們家里拜訪,看到了已經裝訂成冊的書信,兩個人的書信分別按照年代排序,信紙大小不一,都加了封皮,然后用線縫起來,裝訂了61冊,令人驚嘆!這些書信最早的寫于1941年,當時兩個人剛上初二,雖在同一所學校,也開始通信了,認認真真,一來一回,有的通篇是英文,因為當時他們正在學習英文,就嘗試著用英文寫信。后來兩人分處兩地,書信也寫得越來越長,情感的表達也愈加醇厚,現在讀來,感覺很有現場感,就像一篇篇記錄生活的散文。當然,信里除了記錄了兩人的私人生活,也有對于當時社會環境的記載。我印象最深的是廣州和桂林解放前后的書信,當時陳素秋在廣州,張煥光在桂林,二人鴻雁傳書,對于解放軍進城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真的是驚心動魄。
當時兩位老人就決定把這些情書全部無償捐贈給我們,這可是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的寶貝啊!接受捐贈后,我們在博物館里設專柜長期展出,并創造機會進行外展,想讓當年兩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使今人受益。有的出版單位聞訊找到我們,試圖出版他們的情書,于是我請老人親自動手進行了編選,從一百多萬字中精選出二三十萬字,先后有兩家出版社的編輯審讀了書稿,覺得不錯,但因整理難度太大而擱淺。可惜的是,張煥光老人沒能看到此書出版,2012年不幸去世,而書稿仍然躺在我們的書柜里。我也非常內疚,至今沒能幫助老人完成心愿。
紅色家書是革命先輩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遺產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家庭、家風、家教,在這方面,我們能從家書尤其是紅色家書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張丁:是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講話,強調家風和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這就把家書與家風家教聯系起來了。
家風是在一個家庭或家族內部形成的具有道德約束的行為規范。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較長的時間延續,傳承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家風的傳承過程中,家訓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而家書與家訓、家譜、家約、家禮、家規等環環相扣,互為補充,為家風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在我們所收集到的民間家書中,有許多與家風相關的故事,可以舉一個例子。
無錫科普作家王巨榛喜歡家書和日記。1998年11月9日,王巨榛聽說家在溫州的大姐得病住院,連夜從保存的90本日記中瀏覽、摘抄,寫了第一封明信片,次日寄給大姐。三個多月如一日,王巨榛每天給病中住院的大姐寫一封家書明信片,介紹新聞時事,回憶家庭往事,展示濃濃親情。大姐當時病得無法起身,就托人代讀弟弟的來信,每天面對印著美麗風景的來信,沉浸在溫暖的手足親情中。王巨榛說,記日記和寫信已成為他的家風,“翻閱這些家書和日記,種種父母恩情、手足親情歷歷在目,激起我陣陣心潮。”全家幾代人“上愛下敬,左右相親,雁行有序,十分和睦”。
家書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家訓是親人之間的諄諄告誡,家風是一個人生活成長最有力的熔爐,采用家書的方式,行使家訓的目的,在美好家風中熏陶出來的價值觀,一定是積極的、向上的。
在中國家書寶庫中,有一類是老一輩革命家、革命烈士和先進共產黨人的“紅色家書”,這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一筆重要的精神遺產。這些紅色家書曾經教育、引導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們滿懷理想和追求,投身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洪流中。讀了這些家書,才知道歷史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才能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本報記者 易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