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文隋”這個名字,在江蘇南通可謂家喻戶曉。但它并不是一個真人的名字,而是“莫問誰”的諧音。二十多年來,“莫文隋”就是南通的雷鋒,是一個“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詞。
最早使用“莫文隋”幫助別人的,是南通大學的一位退休教師、原南通工學副院長湯淳淵。直到今年7月12日晚湯老離世后,他的事跡才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暗中資助貧困學子署名“莫文隋”
早在1995年3月,當時擔任南通工學院副院長的湯淳淵無意中聽說一個名叫石洪英的學生家里很困難,就暗地里資助這名學生。他通過郵局每月給她寄100元生活費,署名“莫文隋”。
因為不想公開身份,湯淳淵資助石洪英時卻從不曾與她見面。石洪英幾次按照信封的地址來尋找,發現并不存在工農路“555”號,原來,“555”號其實就是“無無無”號。“莫文隋”則是“莫問誰”的諧音。

當時,“莫文隋”的故事也引起了媒體的注意,當地市民和媒體曾全城尋找“莫文隋”。

1995年11月,石洪英收到“莫文隋”最后一封來信。信中寫道:“石洪英同學,資助你的方式必須改變,不然我會暴露。今籌集捌佰元存入市建行文峰儲蓄所。你每月自行提取100元作為生活補助費,直到你畢業。希你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之人。今后我不再和你聯系。”

記者追憶尋找“莫文隋”始末
曾經參與報道的記者顧曉東,講述了當年尋找“莫文隋”始末。

南通人民廣播電臺原記者顧曉東
莫文隋他每個月向這個同學寄錢,我們就到郵局去守候。在這個找的過程中,莫文隋沒找到,但是找到一批好人,都是像這種悄悄地資助做好事。
通過筆記辨認、比對,經過29天的尋找,顧曉東初步確認“莫文隋”就是湯淳淵副院長,并來到他的家里要求采訪。

南通人民廣播電臺原記者顧曉東
湯淳淵說他不希望宣傳。后來我向他解釋,我不是宣傳你個人,而是想宣傳你的精神,希望全社會都學習你這種精神。他同意了,但是給我定了規矩,不透露他的姓名。
“莫文隋”找到了,經媒體報道后,他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參與報道的記者遵守了承諾,沒有披露他的姓名和真實身份。
從1995年開始資助大學生,因為堅持不留名,湯淳淵到底資助過多少大學生,捐了多少錢,已經無從知曉。直到去世前,住進醫院重癥監護病房的他,每個月仍然堅持從工資中拿出400元捐給“莫文隋”基金。

湯淳淵的遺孀顧宗勤
他最后一個錢都沒留,他的錢就是撫恤金,還有報銷點醫藥費。就是這么一點錢,他留下來住院的錢。
遺囑寫明離世后一切從簡不發訃告不留骨灰
早在2008年,湯淳淵就為自己立下了遺囑,并于2010年交給組織封存,他對自己的“身后事”作了非常簡約的安排。
南通大學離退休人員工作處處長丁曉羚
7月12日夜里9點22分去世,到第二天早晨8點多鐘的時候,我回到辦公室拿到遺囑,找到他的家屬去打開,才知道里面的內容。“當我心跳停止后,請即拆辦”。

湯淳淵的遺囑中寫著這樣幾條內容:余離世后,不發訃告,不添“壽衣”;不購骨灰盒,不保留骨灰,當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將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長江中;操辦人員,除親屬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學離退處人員,應在十人以內;請按上述意見辦理,親屬不得提出異議。
按照老人的遺愿,7月14日,親友和個別老同事和湯淳淵做了最后告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