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八月二十日,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篩選車間,工程師正在檢查光纖的抗拉強度。﹙湖北日報見習記者蔡俊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編者按
2013年7月、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湖北及武漢,走進長飛等光谷高科技企業,就強化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反響強烈。
牢記總書記囑托,光谷發生了哪些創新故事?8月中下旬,中央、省直部分主流媒體記者走進光谷,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一路回訪,深切感受到光谷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我們這么大的國家,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于自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
兩次視察武漢光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自主創新發出高屋建瓴的時代強音。
6年來,以長飛、中國信科、長江存儲等為代表的武漢高科技企業,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創新為魂引領高質量發展,在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份厚禮。
提前4年,實現承諾目標
長飛人都有一個“長飛夢”——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三大拳頭產品的市場份額做到全球第一。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長飛視察時,長飛光纖、光纜市場份額已是全球第三。當時總書記問,你們什么時候可以做到世界第一,我說2020年吧。”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回憶。
一諾千金。自那以后,長飛人鉚足了勁,沉下心來開展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預制棒技術是光纖光纜行業的核心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長飛在完全掌握PCVD(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法)的基礎上,自主攻關OVD(管外氣相沉積法)和 VAD(軸向氣相沉積法)工藝,2017年成為全球唯一掌握三大主流預制棒制備技術、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的企業。
6年前,長飛最粗的光纖預制棒直徑20厘米,一根3米長的棒可拉出7000多公里光纖。如今,長飛最新的光纖預制棒直徑22厘米,在超過2000℃的高溫加熱下,不到1秒就變為細如發絲的光纖,一根棒可拉出8500公里,創全球之最。
長飛還自主設計并生產制造裝備,甚至連源代碼也自主編寫。“我們不僅做到了自己的碗裝自己的糧食,我們連碗都是自己做的!”莊丹自豪地說,長飛累計申請了800多項國內外專利,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在光纖光纜行業遙遙領先。
“2016年底,長飛實現了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銷量全球第一,提前4年實現了向總書記承諾的目標,并一直保持了第一的位置。”莊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此外,長飛歷時7年研發的G.654.E光纖,以其更低的衰減系數、更大的有效面積適宜5G傳輸,今年初已成功應用于全長1539.6公里的京津濟寧陸地光纜干線。
這條世界上最長的陸地光纜干線,成為中國企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生動案例。
與長飛比翼的中國信科集團,去年7月由原烽火科技和大唐電信強強聯手組建,總部設在武漢。企業負責人曾兩次向總書記匯報。
2013年,烽火科技的超大容量傳輸系統已可容納14.8億人同時雙向通話。今年初,中國信科憑借自主研制的核心光芯片和光纖,在國內首次完成了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一根光纖可支持近300億人同時通話。
“全球5G專利中,中國占了1/3,而信科又占了中國的1/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科集團總工程師余少華介紹,目前信科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達國際先進水平。
芯片突破,有望重構產業版圖
集成電路,俗稱“芯片”,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器件,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去年以來中興、華為遭美國制裁事件,讓國人深感“缺芯”之痛。
“裝備制造業的芯片,相當于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去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時,希望其“加快在芯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長期以來,三星、鎂光、SK海力士等跨國巨頭,幾乎壟斷了全球NAND Flash存儲芯片市場供應,中國在該領域幾乎一片空白。
長江存儲人牢記囑托,勇敢承擔起推進中國存儲器跨越式發展、趕超世界一流的使命。
一年多來,好消息接二連三:累計投入10億美元,長江存儲成功研發國內第一代32層三維閃存芯片并量產;芯片生產機臺安裝調試;首臺光刻機進廠調試。
更令人驚喜的是,國家存儲器基地在核心技術及產品上再獲重大突破——
9月2日,長江存儲宣布開始量產基于 Xtacking R架構的64層256Gb TLC 3D NAND閃存,以滿足固態硬盤、嵌入式存儲等主流市場應用需求,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首款64層3D NAND閃存,也是全球首款基于Xtacking R架構設計并實現量產的閃存產品。
據介紹,Xtacking R架構是長江存儲自主研發的一種突破性3D閃存架構,相比傳統3D NAND閃存架構,存儲密度更高,數據傳輸速度更快,為高速大容量存儲解決方案增添了一大利器。
“64層3D NAND閃存芯片的量產,標志著長江存儲成功走出了一條高端芯片設計制造的創新之路。”長江存儲聯席首席技術官程衛華表示,隨著5G、人工智能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時代的到來,該公司64層3D NAND閃存產品的量產將力推半導體存儲器市場升級擴容。
獨木不成林。除長江存儲外,如今光谷還匯聚中國信科、華為旗下的海思光電子、新思科技、飛思靈、高德紅外等數十家芯片企業,“芯片小鎮”正強勢崛起。
多年來,我國高端光電子芯片工藝對外依賴度較高,容易遭遇“卡脖子”。而硅光芯片的生產制造完全可通過微電子CMOS工藝(一種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實現自主大規模制造,但CMOS工藝在設計、工藝技術、集成和封測能力上挑戰極大。
為此,中國信科投入數十億元進行IP開發和工藝研發,目前最終成品率做到了90%以上,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實現硅光芯片商用化的企業。去年8月,中國首款商用“100G硅光收發芯片”在信科量產并投入商用。該芯片不到30平方毫米,只有指甲蓋大小,卻集成了包括光發送、調制、接收等60多個光元件,支持100-200Gb/s高速光信號傳輸,是目前全球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硅光子集成芯片之一。“近期,我們又實現了硅光芯片提速的突破,研制出4x200G硅光調制芯片樣片,相當于單個芯片的800Gb/s。”余少華介紹,這項技術世界領先,為國產光芯片從Gbps向Tbps(1Tb=1024Gb)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在光通信芯片領域,海思光電子5G骨干網芯片全球領先;武漢光谷航天三江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泵浦源芯片,已規模化應用于銳科激光的萬瓦光纖激光器;在生物芯片領域,虹識技術的虹膜生物識別芯片也已投產。
英才云集,成果轉化如雨后春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光谷視察時指出,人才在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武漢高校眾多,很有發展潛力,要培養和吸引人才,切實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發展優勢。
近年來,東湖高新區大力實施“3551光谷人才計劃”,累計投入15億元引才。組建500億元產業引導母基金,集聚1500余家股權投資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關鍵技術研發。出臺“黃金十條”“創業十條”“互聯網+十條”等政策,持續為“雙創”培土、澆水、施肥。連續三年,光谷每年投入100多億元支持科研,僅去年就投入50多億元支持50多項“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
如今,光谷已集聚以4名諾獎得主、58名中外院士等為代表的大批高端人才。60家孵化器、103家眾創空間,每年吸引20多萬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日均新增科技型企業98家。1萬多名博士在光谷企業大顯身手。留美博士肖國華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走進光谷生物城內的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一樓展廳,模擬演示臺上,一顆小拇指大小的膠囊在演示人員的鼠標操控下,在模擬的人體胃部靈活翻轉,360度全方位掃描胃內各部位。
“這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磁控式膠囊胃鏡機器人。”安翰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肖國華博士告訴記者,該產品最大的特點是讓患者告別了插管做電子胃鏡的不適感,無痛無創無麻醉,口服一顆無副作用的膠囊,就可進行早期的胃癌篩查。
“小小膠囊,內置300多個元器件,濃縮50多項專利技術。”他說,以往同類膠囊進入體內后,不能精準控制,安翰科技的膠囊胃鏡機器人由于采用了磁控技術,可對膠囊精準操控,大大提升了胃癌篩查的準確率。
肖國華介紹,2013年總書記在光谷展示廳看到這款產品時,產品剛拿到國家食藥監總局頒發的注冊證。6年前,安翰員工只有30多人,現在增至600多人,公司還分別在武漢、上海建立全自動化生產線。如今磁控式膠囊胃鏡機器人已進入全國上千家醫療機構,累計17萬顆投入臨床應用。
“雖然掌握核心技術很難,但安翰人牢記總書記囑托,一定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肖國華表示。
豈止安翰科技!華中科大落實總書記關于3D打印“要抓緊產業化”的指示,成立華工三維公司。史玉升教授團隊潛心鉆研5年,研發的大型復雜陶瓷零件3D打印裝備躍居世界領先水平,工業級3D打印裝備出口歐美。
銳科激光創始人閆大鵬博士,放棄美國國籍歸國后“憋著一股勁”,歷時2年研發出2萬瓦光纖激光器,使我國成為第二個掌握此項高端技術的國家。
“近幾年,光谷企業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25%以上,成為中部創新高地。”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先進存儲、光通信、5G等領域為重點,該區大力開展“國之重器”核心技術攻關,建設5G創新驅動核心區,引進70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初步形成“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今天的光谷,正牢記總書記囑托,高揚自主創新的風帆,朝著打造“世界光谷”的彼岸劈波斬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