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同村一起參加革命的小伙伴都犧牲了,
越是榮譽加身越是想念他們
邱少云戰友為21位烈士立紀念碑

史來元老人
27日上午9時,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鎮西油村梨園山麓的馬路西側,21位烈士的紀念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受武漢離休老人史來元的委托,當地部分烈士的后人和學生代表來到紀念碑前,敬獻鮮花,祭奠英雄,緬懷先烈。

史來元老人的家鄉群眾在紀念碑前憑吊先烈
在紀念碑前,西油村小學校長張雪峰致悼詞,介紹了先烈事跡,少先隊員向革命烈士默哀,敬少先隊禮,并敬獻花籃。兩位少先隊員代表發言,他們說:“要以村里的先烈為榜樣,熱愛新中國,熱愛家鄉,發奮學習,做一名好學生,長大后為國家做貢獻。”
圓半世紀心愿“為烈士們立碑”
1958年10月,史來元受邀到北京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1968年,史來元作為優秀團級干部在北京參加培訓,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越是榮譽加身,越是想念一起出門鬧革命的小伙伴們。”1976年,史來元轉業到武漢青山區衛生局。想到當年那些一起參加革命的同村烈士們,好多小伙伴連個后代都沒有,史來元潸然淚下。能不能為他們安個“家”?能不能讓大家都來記住他們?這個想法一直在史來元腦海里打轉。
但有些烈士的父母年老多病,還在等著兒子回家,大家也都好心瞞著他們。一旦得知實情,他們可能接受不了。還有些烈士的姓名資料統計困難,武漢距離家鄉又有800多公里等原因,這個心愿一“拖”就是半個世紀。

史來元老人1958年參加國慶時的觀禮臺證
1984年離休后,史來元為同村烈士們建紀念碑的心愿就更迫切了,他多次往返奔走于家鄉民政局、檔案局等部門,一一比對,終于查清了21位革命烈士的犧牲時間、地點等基本情況。
2010年清明節前,在他倡議并帶頭捐款2萬元下,在外經商的村民郭富生、史鈺文、田永文等共同出資,經西油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一座英雄紀念碑于2010年4月在村委會院內順利落成。之后每一年的國慶節,史來元都會抽空去看望這些老戰友。今年回不了家鄉,“老伴腿不好,我的身體大不如前,上個樓梯都氣喘吁吁。”翻看著家庭相冊里的紀念碑照片,94歲高齡的史來元眼泛淚光。聽說當地學校師生和村民代為祭掃后,史老非常高興,連連點頭:“這些為了共和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他們。”
2019年清明節,該紀念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遷移至梨園山麓的馬路西邊,擴建成“西油村烈士紀念碑亭”。
紀念碑亭為六角飛檐亭臺,整體造型雄偉簡潔,莊嚴質樸。記者在現場看到,亭中立長方體棱柱石碑,碑身高2.2米,正面刻有八個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背面鐫刻著“史來周、韓用山、田記財”等烈士的姓名、犧牲日期、地點等相關資料。
西油村黨支部書記史俊江說,“感謝史來元老前輩和其他鄉親,我們將始終牢記紅色江山來之不易,銘記傳承好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建設好家鄉,以實際行動告慰革命先烈。”史俊江表示,將來村委會會主動在每年清明和烈士紀念日來進行祭掃。
小山村走出了21位革命烈士
西油村四面環山,位于太行革命老區。1944年,18歲的史來元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外出參加革命,先是參加敵后武工隊,兩年后加入了人民解放軍。在殘酷的戰爭中,小伙伴們一個接一個犧牲在戰場上,只有史來元活了下來。經當地民政部門統計,西油村犧牲在戰場上的革命烈士有21位。
他們每一個人都比我勇敢
盡管已是94歲的高齡,但史來元對1946年底那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始終記憶猶新。26日上午,在青山區布置簡陋的家中,史來元談起當年犧牲的同村戰友,止不住淚流滿面,“他們每一個人都比我勇敢。”

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史來元老人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那天,身為劉鄧大軍一名普通戰士的他,和十幾名戰友一起,在營長和連長的帶領下,經過夜行軍,到河南安陽北部一個名叫“河北地”的地方接收投誠的國民黨軍,不想發生變故。
上有炮樓,下有碉堡,敵方占據地形優勢居高臨下將戰士們死死壓制。不到幾個小時,營長和連長先后犧牲,戰友們在沖出包圍圈時,紛紛倒下。
“我們趴在一條不到一米深的水溝里,前面有一道十多米寬的缺口,被敵人用火力封鎖,進退兩難。我當時心想,(活)到頭了。”談起70多年前的往事,史來元感慨萬千。
從天蒙蒙亮一直到太陽快落山,史來元瞅準機會,用步槍挑著一頂軍帽吸引敵人火力,然后趁敵人機關槍“暫停”的空當,猛地躍起跳出了包圍圈。“好險啊,好幾顆子彈擦腿飛過,棉褲也被打穿了好幾個洞。”史來元迅速引來援軍解決了敵人。收拾小伙伴遺體時,史來元淚如雨下。
喝“炸藥水”死守上甘嶺43天
1950年朝鮮戰爭打響后,史來元隨同大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邱少云在同一支隊伍里”,參加了慘烈的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打響的時侯,我已經當了六連指導員。”史來元回憶道,六連的任務是接防邱少云所在連隊死守“391”高地,上級的命令是:“不管戰斗怎么殘酷,絕不能后退一步,要像釘子一樣釘在陣地上。”
史來元清楚地記得,面對美軍的飛機轟炸、排炮猛打、汽油彈火燒,“391”高地的戰士們非常勇敢,多次和敵人展開白刃格斗。可是,“391”高地當時面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缺水,水源在8里路以外的地方,由于敵人火力封鎖,取水的戰士很容易丟掉性命。在槍林彈雨的鏖戰中,每個戰士一天只能分到一小碗炸彈坑里收集來的難以下咽的“炸藥水”。
“那個‘炸藥水’真是難喝,顏色是渾黃的,充滿了刺鼻的硫磺味,喝到嘴里還有鐵銹味。”史來元回憶道。“但為了活下去,為了戰斗到底,我們必須喝下去。我逼著戰士們喝炸藥水時,總是自己先一飲而盡,再督促戰士們喝下。”

烈士紀念碑
11月的朝鮮已是冰凍三尺,上甘嶺水瘦山寒、滴水成冰,戰士們一口炒面一口雪,在“391”高地堅守了43天。連隊指揮所多次被炮彈炸塌,史來元兩次被埋窒息,都被戰友們救活,但他仍然堅決不下火線。戰后,六連榮立集體一等功。
長江日報記者 關曉鋒 徐丹
通訊員 高萍芳 吳華濤 盧鳳春 李詩蕾
本版照片均由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