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10月16日訊(劉閃劉中燦)秋日的武漢,一陣陣涼意襲來。細雨朦朧中,54歲的周小琴愈發懷念自己的恩師——耿成奇,那位被下放到村里的知識青年,那位帶領他們走出大山的人民教師。
今天,家住武漢市漢陽區的周小琴致電楚天都市報《幫到底》欄目,希望找到昔日的恩師耿成奇,當面向他說聲“謝謝”。

知青下鄉帶學生走出大山
周小琴的老家在湖北浠水縣西河鄉萬壽村。1976年,她10歲,在萬壽村小學讀三年級。一位名叫耿成奇的知識青年從武漢下放來到村里,成為同學們的老師,語文、數學全都由他來教。聽說被分到萬壽村之前,耿老師曾在浠水師范學校進修過幾年。
從城市來到山村,耿成奇帶給孩子們外面的世界,他戴著一副眼鏡,平易近人,很快就與大家打成一片。他鼓勵同學們努力讀書,走出農村,將來考上好大學,為國家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放學后,他義務給愛學習的學生輔導功課。有時學生們肚子餓了,耿老師就煮面給他們吃。
為了增長大家的見識,耿老師每天從大隊借來報紙,讓擔任學習委員的周小琴在全班讀報紙。在年少的周小琴心里,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學習上也備受鼓舞。聽說哪個村里放電影,耿老師也會帶著一些同學翻山越嶺去觀看。回來的路上,夜已深,耿老師請每個人說一說觀后感,大家有說有笑,像是剛吃過一頓美美的晚餐那么高興。每每回想這些往事,周小琴都覺得格外溫暖。
在耿老師的教導下,同學們學習加倍努力,成績十分優異。小學畢業時,有大約10位同學都考上了縣重點中學,算是創造了學校的新紀錄。耿老師自然替學生們感到高興,開學第一天,他挑著米和棉被,親自送同學們去30多里外的中學報到。
學生想找到恩師說聲謝謝
從高中畢業后,周小琴進入浠水縣大理石廠參加工作。有幾次回老家時,還遇到過恩師,每次也只是問聲好。那時,耿老師已在當地娶妻成家,教書余人10余載,附近灣子里的大多數孩子都是他的學生。只要說起“耿老師”,鄉親們無人不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小琴說,多年以后,許多同學都不負耿老師的期望,走出小山村,有的成為人民警察,有的當了醫生,有的去當了兵,人生命運就此改變。在浠水工作8年后,經人介紹,周小琴嫁到武漢,在漢正街做起小生意,如今在漢陽火車站附近經營一家副食店。
受耿老師的影響,她對兒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在她的養育下,兒子去年從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如今,兒子已順利在上海找到一份滿意工作。
家庭美滿,生活幸福,年過半百,再憶起往昔,周小琴對恩師更加感激。“如果不是老師給我們打開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戶,我根本不會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更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周小琴說,不是耿老師,自己可能小學畢業就不會再讀書。當初年少只覺平常,并不知道老師會給自己帶來一生的影響。時光匆匆,她與恩師已多年未見,甚至從未說過一聲“謝謝”。但這份恩情,不管何時何地,她早已牢牢記在心底。
大概在7年前,周小琴就找同學打聽過耿老師的消息,但能聯系上的同學也不清楚。大家只知道,耿老師后來回到了武漢,有位老鄉曾在漢口花樓街一帶見過他,但也沒有留下聯系方式。在街坊們的建議下,周小琴向楚天都市報《幫到底》欄目求助,希望能夠找到恩師。她說,雖然自己不是老師最引以為傲的學生,但她就是想看看老師的近況,想當面對老師說聲:“謝謝老師,您辛苦啦!”
如果您認識耿成奇老師,請撥打本報新聞熱線027-86777777,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