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人員來到嶗山區某小區,查看小區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整改情況。 本報記者 李萬祥攝
隨著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檢察機關探索通過公益訴訟這一新制度,聚集多方合力守住碧海藍天、潔凈沙灘。今年以來,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一部署,山東沿海各地檢察機關相繼開展了“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
山東海岸線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守護海洋任重道遠。在守護海洋專項監督活動中,青島、煙臺、威海等沿海地區檢察機關突出辦案重點,加大辦案力度,有效解決了一批海洋生態保護突出問題。截至目前,山東省檢察機關共發現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90件,立案158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121件,提起公益訴訟案件8件,共督促退漁還海871畝、拆除違法建筑249處、收繳行政罰款7900萬元,索賠海洋漁業資源修復費850余萬元,以實際行動為“海洋強省”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助力消除陸源污染維護宜居環境
近日,青島市嶗山區檢察院的工作人員來到嶗山區某小區,查看小區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整改情況。
原來,上世紀90年代,因市政設施管網設施不配套,有7個位于沿海一線的居民小區生活污水均系自行處理。多年后,因設施老化等多種原因,涉案小區污水處理的效果越來越差,后期出現私設排污口,生活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排入海,對海洋水體造成污染。
污水直排不但污染海洋,還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后期,相關區域污水處理配套設施逐漸完善,但涉案小區污水處理一直未能納入市政主管網。2017年下半年開始,小區居民多次向嶗山區檢察院舉報小區生活污水直排入海影響生活、污染大海的問題。
嶗山區檢察院調查后確認該問題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然而,拆除排污管道、拆除排污口,或者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等,這些只能治標,無法治本。為實現標本兼治,該檢察院于2018年7月分別向市環保部門和市政部門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疏堵結合,消除陸源污染,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
“工作中為了貫徹雙贏共贏多贏的理念,把問題解決在訴訟之前,我們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了訴前檢察建議。”嶗山區檢察院檢察官賀世國說,相關單位對檢察建議非常重視,形成了整改方案并及時回復。收到回復后,針對整改方案的可行性、污水臨時處理、工程進度保障等問題,檢察機關邀請環保、市政、街道、群眾代表等多次召開聽證會,面對面談困難,找對策,合力推動解決生活污水直排問題。在各部門共同努力下,2018年11月,整改項目正式批復立項,各項工作進入快車道。目前,有3個小區排污整改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其他4個小區的施工前準備工作也在如期推進。
青島市檢察院民行二處處長胡亞林坦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發現難,整改周期長,在辦案過程中,檢察機關深入摸排線索,廣泛走訪,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與相關部門做好對接,形成合力,力求為打造“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麗”的美麗海洋貢獻力量。
探索生態修復保障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各地沿海檢察機關積極穩妥開展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創新探索“司法+海洋生態修復”辦案模式,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將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優勢轉化為守護海洋的生態效能。
2018年8月7日至9日休漁期內,孟某、孫某在船主丁某的授意下駕駛漁船從我國74、75漁區向北進行非法捕撈作業,使用網目尺寸小于國家標準網具并捕獲鯷魚91040公斤,被遼寧大連市漁政監督管理局攔截,并將案件線索移送原山東省公安邊防總隊海警第一支隊。同年9月14日,該案移送威海市環翠區檢察院審查起訴。由于非法捕撈水產品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該院公訴部門第一時間將案件線索移送公益訴訟業務部門。
“我們審查后認為,丁某等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嚴重損害海洋漁業資源,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威海市環翠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負責人、員額檢察官宋春光告訴記者,公益訴訟的證據標準與刑事案件有所不同,在丁某案中,單純依靠刑事案件中的證據不足以支持公益訴訟中提出的訴訟請求,還需要對魚的大小、非法捕撈的具體海域等證據予以固定。
檢察機關專門委托山東海事司法鑒定中心評估鑒定。鑒定意見認為,丁某等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造成了海洋漁業資源的損害;建議采用增殖放流中國對蝦的方式進行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放流中國對蝦苗種數量為8925萬尾;丁某等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造成海洋漁業資源損害所需恢復費用為758600元。
2018年12月19日,環翠區檢察院向環翠區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這是威海市檢察機關提起的第一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其中關于修復費用的確定備受關注。“通過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復海洋漁業資源,還需要考慮增殖放流的成活率問題,本案中鑒定報告建議采用中國對蝦的方式增殖放流,其成活率最高為20%。”宋春光說,丁某案所需的修復費用是由專業機構鑒定得出,在計算修復費用時,不僅需要考慮捕撈物本身的經濟價值,還需要考慮漁獲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年3月5日該案開庭審理,丁某等三人自愿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復海洋漁業資源,由環翠區海洋發展局協助開展增殖放流事宜。由于今年魚苗緊缺,導致今年無法開展增殖放流,丁某等三人提出以房屋作為抵押,明年開展增殖放流。檢察機關表示,將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恢復情況持續跟進監督。
聯手保護為海洋上“雙保險”
“我們堅持監督與支持并重,注重與相關行政機關、海洋監管部門構建良性、積極、互動的工作關系,共同推動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我們創新了訴前會議制度,90%以上的問題都能在訴前程序得到有效解決。”山東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效彤表示,檢察機關還注重借助外腦,邀請海洋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有法律背景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監督辦案,推動海洋生態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工作向專業化發展,為打造美麗山東、生態海洋貢獻力量。
招遠市“金泉山海古村落”是當地優質旅游資源,這里有15公里的海岸線,坡度平穩,浪小水穩,沙灘細軟,水清見底。每逢夏季,很多游客循著海風來到招遠市辛莊鎮海邊游玩。
2018年3月,招遠市檢察院履職中發現,某漁業公司在辛莊鎮海埠村以北海域,通過投放石料、混凝土構件等形式違規建設“小碼頭”,非法占用海域面積達11.09畝,影響了該片海域的生態環境。隨之成立專案組對涉案海域開展全面現場調查。
“你看,從這個圖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海岸線的形狀和違建小碼頭的狀況,這樣便于固定關鍵證據,為下一步向有關部門提出檢察建議提供詳實情況。”招遠市檢察院馮泉領告訴記者,為了準確無誤地掌握污染情況,此次勘查還啟用了無人機進行核查、取證,拍攝了海岸線的全景成像圖。
2018年4月,招遠市檢察院向相關行政執法機關依法發出訴前檢察建議,但違法小碼頭因為種種原因整改不到位。兩個月后,招遠市檢察院依法向招遠市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法院判決予以支持。招遠市相關行政執法機關隨即成立工作小組,認真履行法定監管職責,對漁業公司進行行政處罰,責令采取措施恢復海域原狀,檢察機關持續跟蹤監督,違法小碼頭最終被拆除。
據介紹,圍繞實現行政公益訴訟的規范化、常態化,招遠市檢察院與公安、環保、國土、海洋漁業等行政機關、法院建立案件線索移送、聯席會議、信息共享、執法備案等機制,及時了解行政機關的職責范圍和執法難點,協同解決重大事項,合力解決公益受到侵害的問題。
經過一年多努力,辛莊鎮海邊昔日裸露在海平面上的小碼頭已經消失,周圍的渣土、沙石等也被清理干凈,海水恢復到之前的湛藍色。海埠村黨支部書記徐進堯說:“海洋生態環境一旦被損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修復成本和代價。如今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能共同保護這片海洋,無異于為這片海洋上了‘雙保險’,也利于我們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