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家人接受陌生人獻血轉危為安她心懷感激用熱血回報社會
圖文:宜昌女子20年無償獻血6萬毫升

圖為張碧部分獻血證和獲獎證書

圖為張碧正在捐獻成分血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俊華通訊員陳敏廖嘉
將一件事情堅持20年有多難?湖北宜昌人張碧今年43歲,從1999年開始堅持無償獻血,至今已有20年,共獻血130余次,獻血量近60000毫升。據悉,這一獻血量相當于十幾個成人的全身總血量,可供170次生命輸送。是什么支撐著這位普通女性,默默堅持著這樣偉大的奉獻呢?
52本獻血證記滿小女子的大愛
張碧是宜昌城投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投物業”)一個小區的項目副經理。2017年下半年,公司組織員工義務獻血。宜昌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車開到公司,同事們發現張碧與采血工作人員非常熟。一問才知道,她是無償獻血的常客。
昨日,在城投物業的辦公室里,張碧向楚天都市報記者出示了她的部分獻血證和榮譽證書,其中獻血證共52本(每本可登記多次獻血記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證書6張。無償獻血奉獻獎每兩年評一次,志愿者在評選年度前的累計獻血次數達40次以上,方可獲評金獎。證書顯示,從2006年到2017年,張碧連續獲得6次金獎。
宜昌市無償獻血公眾服務平臺的信息顯示,張碧的獻血量排在全市第十名。
從2006年開始,張碧開始捐獻成分血。據悉,成分血在臨床上使用效率更高,獻血者的間隔周期更短,但對獻血者來說更麻煩。一是檢查項目繁瑣,二是采血過程長,每次獻血機采時間需要1至2個小時,分離成分之后的血要還輸回獻血者體內,人多少會感到不適。
為了不耽誤工作,張碧通常會在午休時間去獻血。有時碰到緊急用血,血站會臨時通知她支援,她總是隨叫隨到。張碧是A型血,比較常見,所以需要量也較大。因為經常緊急獻血,她甚至摸清了一些規律:夏天獻血的少,冬天用血的多。
家人因陌生人輸血獲救她心懷感激
張碧第一次獻血是在1998年,當時她在武漢上大學,為了給畢業留個紀念,她和同學參加了無償獻血。回宜昌工作后,她有親戚住在血站附近,走親戚時她順道獻了次血,而后每年堅持獻一次。
2001年,張碧當交警的哥哥因公受傷,當時宜昌警方發動全市民警來獻血,她哥哥終于轉危為安。正是因為這件事,張碧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從那以后,她開始每年無償獻血兩次。當時宜昌血站只能采集全血,每次獻血必須間隔半年以上。所以在2002年至2005年,她總共無償獻血9次。
2006年,張碧的父親因心臟搭橋手術,也需要輸血。醫院說如果直系親屬有獻血記錄,可以優先用血。于是,她父親順利調到血接受了手術。正好那一年宜昌中心血站開始采成分血,她又加入了獻成分血的隊伍。“我哥哥和父親都是因為素不相識的人獻血,才得到了及時救治。所以我堅持獻血,也是對社會的回報。”張碧這樣解釋她的執著。
除了中心血站,張碧有時還會去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附近的采血點獻血。在那里,她總會碰到焦急為親人找血的患者家屬。有的家屬不合適獻血,會央求她出讓用血指標,她都會爽快應允。當對方掏錢或買禮物表示酬謝,她總是堅決拒絕:“我如果接受了你的報酬,就失去了無償獻血的意義。”“想到自己并不為難的一個舉動,可以給別人帶來生的希望,我認為非常值得。”張碧說她會一直堅持獻血,直到不能獻了為止。
從獻全血到成分血她總是隨叫隨到
“我很少與人主動談無償獻血的事,身邊的人即使知道,也不怎么了解細節。”張碧無償獻血這么久,一直沒聲張。但她說,這一舉動對兒子的影響很大。
兒子現在上高中,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常看到張碧去獻血。從那時起,兒子慢慢有了愛心、奉獻的概念,也樂于幫助別人。有一次,張碧和兒子走在街上,看到有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要過馬路,兒子主動過去擋住車流護送,令她十分欣慰。言傳身教,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呢?
城投物業的支部副書記張俊松表示,張碧是一名非常負責的員工。她所服務的項目都是公司業務中比較復雜的板塊,但她盡職盡責,管理得很好。特別在與社區工作人員和業主的日常對接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今年7月,她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
宜昌中心血站機采科主任易曉梅介紹,宜昌市目前比較穩定的獻血群體有400多人。像張碧這樣長期堅持按時獻成分血的,是血站最寶貴的儲備資源。她對臨床用血的貢獻,不能單靠獻血量來評價。她不僅平時保質保量地獻成分血,緊急情況時更是隨叫隨到,十分難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