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水源地生態環境良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12月1日,丹江口市胡家嶺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顯示:高錳酸鹽指數1.67毫克/升,氨氮0.10毫克/升,總磷0.022毫克/升,Ⅱ類水質偏好。
多年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庫已向北方安全調水超258億立方米,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主力水源。
安全供水的背后,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地十堰人民多年來的默默奉獻與犧牲。
生態修復涵好水
11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漢十高鐵十堰東站看到,300多名園林工人忙得熱火朝天,正對1200畝廣場進行綠化“掃尾”。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修路、建廠房等難免留下裸露山體。但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有更高要求。十堰堅持“誰管理誰負責、誰開發誰修復、誰破壞誰治理”原則,邊建設邊修復,今年已累計完成裸露山體治理60多處、20多萬平方米。
在城區道路建設中,十堰實施“口袋公園”工程,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統籌推進城市大、中、小公園均衡布局,今年已開工建設小型游園6座。
山上植樹造林“響鼓重錘”。近年來,十堰打破常規種樹,創造性實施四季挖窩、三季栽樹方法,在適宜栽樹季節栽樹,不適宜季節挖窩、管護、育苗,使植樹綠化成為常態。
連續多年,十堰每年人工造林規模持續保持在30萬畝以上,目前十堰市森林覆蓋率達64.72%,高于全國43個百分點、全省23個百分點。十堰現有林地面積2896萬畝,森林面積194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645萬立方米,3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
森林素有“綠色水庫”之稱,能涵養水源,治水就應做好山區水源涵養工作。十堰市林業局天然林資源科科長袁曉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十堰天然林每年所涵養的水源相當于30多座10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
自2014年始,十堰還強力推進生態創建“細胞工程”建設,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將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實事”。
截至目前,十堰已成功創建生態村1314個、生態鄉鎮104個、全域創成生態縣(市、區),創建比例分別達到71.3%、87.4%、100%,2018年十堰成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今年又成功摘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桂冠。
為保護好山體,十堰出臺《十堰市山體保護條例》《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兩部地方性法規,并將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日,確定為十堰市生態文明日。
鐵腕治污流清水
“真沒想到,幾十年后的今天,小孫女能像我小時候一樣,在清澈的犟河邊玩耍?!敝灰鞖夂?,市民楊志金都會領著小孫女在犟河邊游玩。
楊志金是張灣區花果街辦放馬坪居民理事會會長,從小住在犟河邊。上世紀60年代初,犟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楊志金回憶:“小時候我放學回家,常拿自制的工具在水里捉魚??珊髞恚窈觾砂豆S、大樓林立,犟河逐漸變成重度劣Ⅴ類河流。魚蝦消失了,清水河成了臭水溝?!?/p>
因先建廠后建市、先生產后生活、先建設后規劃等歷史遺留問題,十堰犟河、神定河、泗河、劍河、官山河5條河流曾經污染嚴重,一度成了匯入丹江口水庫的5條劣Ⅴ類河流。
為確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2012年以來,十堰將5條不達標河流治理作為“硬骨頭”,編制治理方案,由市領導擔任河長,累計投資30余億元,全力實施“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管污”,大刀闊斧整治黑臭水體,累計清除污泥和垃圾561萬噸,整治排污口590個,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設生態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網1400多公里。
十堰市還采用PPP模式,引入深港公司、北京排水集團、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引進人工快滲、紅菌技術、膜工藝等27種先進主流污水處理工藝,十堰成了名副其實的“污水處理技術博物館”。
經過多年持續攻堅,十堰5條不達標河流水質大幅改善,犟河水質達到Ⅱ至Ⅲ類,劍河水質達到Ⅱ類,泗河水質達到Ⅳ類,官山河穩定在Ⅲ類,神定河已消除劣Ⅴ類。
現在,該市35個水質考核斷面中,已有33個達Ⅰ至Ⅲ類標準,其中Ⅰ類水質5個,Ⅱ類水質27個。
掘地百尺除患水
11月28日,記者在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看到,過去危險廢物多氯聯苯的填埋點,已變成一個臨時停車場,周邊高樓林立,十分繁華。
記者了解到,1982年至1992年,東風公司按照國家要求,將十堰地區約5000個含多氯聯苯的電容器分4個填埋區進行了集中地下封存和填埋,個別填埋區最深達50米,距丹江口水庫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若不及時安全處理,將成為深埋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地下安全隱患。
十堰歷時5年、投資1.18億元,將4個填埋區4895個含多氯聯苯的電容器及粘染物,累計1725.5噸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跨省轉移處置。這是我國迄今處置含多氯聯苯危險廢物的最大項目,整個過程零污染、零事故、零投訴。
2014年3月,竹溪縣西關街改造。知情者反映,原減振器廠地下埋有劇毒化學品——氰化鉀。所埋氰化鉀是原減振器廠產品化驗的主要試劑之一,后來工廠的化驗工藝改變,剩余的氰化鉀被埋于廠區內地下保存。
上世紀90年代,這家工廠倒閉,人員變動,埋藏氰化鉀的地點鮮有人知。十堰市環保局歷經波折,終將7.9噸氰化物、鉻化合物以及粘染土壤等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跨市轉移至湖北匯楚有限公司予以安全處置。
近年來,十堰累計安全無事故處置6萬多噸危險廢物,消除水源安全隱患,確保了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飲用水安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饒揚燦戴文輝通訊員葉相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