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去年春節,我準備在門口貼春聯的時候,先生一直在旁邊嘮叨。他不喜歡春聯,尤其討厭現在過度設計、過于熱鬧的春聯。“土”,他說。
BBC拍了一部紀錄片《中國新年》,把春節形容成全球最大的盛會。有一天中午我們在辦公室一口氣看完了三集,同事說,這還是我們小時候的年啊,現在過年都沒什么年味了。
她說那時候過年主要是為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現在每天都是年,反倒春節最冷清。她現在過春節的主要任務是追劇,“他們打麻將,我又不打。”她說。
我堅持貼春聯的習慣,也是擔心如果連春聯都不貼,年味淡得都沒有了。鞭炮是早都不放了,炸油果子炸肉圓這些事,也早都不做了。以前臨近過春節,武漢街頭家家戶戶都晾起臘肉臘魚香腸,這幾年也慢慢少了。門口安徽夫妻開的小菜場,就有自制的臘貨,想吃的時候,去買點。
春節對于年輕人,成了有幾分雞肋的存在。除了回家看父母,傳統習俗正在一天天離我們遠去。
春節需要儀式感,才不至于讓人覺得不過就是休了個不能遠行的假期。
這么多年,我堅持要求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因為它是全家人意見相對統一的、碩果尚存的儀式感。
我是北方人,先生是南方人。北方除夕,晚上十點一過,就搬出面板,一家人圍著邊包餃子邊看春晚。
有些人家還會把硬幣洗干凈,包幾個在餃子里,誰吃到了就代表一年好運連連。十二點鐘響,準時吃餃子,這熱氣騰騰的餃子,比年夜飯更讓我期待。
但我先生家沒有這個習俗,孩子們也覺得年夜飯吃得太飽,看電視又沒停嘴,十二點哪還吃得下餃子。于是年夜餃子也在我的小家庭里失傳了。
同事的兒子放假來辦公室寫作業,問他盼望過年嗎,他說盼望啊,因為不用上“培優班”。問他還有嗎,他想了想,說我媽做的東坡肘子。我問同事,你只在春節做東坡肘子嗎?同事狡猾地笑笑,說對。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要留點東西做春節的念想。
只有春節能做的事,好像剩下的真的只有貼春聯。這樣一琢磨,我決定今年無論先生如何反對,都要把春聯貼上。還要學我的同事,留一樣拿手菜,一定要等到除夕,隆重地端上桌。
一位美國朋友說到感恩節,他念念不忘的不是火雞,而是母親那套從埃及買回來的、充滿異域風情的餐具。感恩節的前一天,她極具儀式感地拿出這套餐具,讓孩子們幫忙清洗干凈,搭配純白色、經過漿洗熨燙的桌布,為第二天的節日大餐做準備。
“家里每個孩子都盼著這一天,那套餐具上金屬裝飾的手感,到現在都記得。”他一臉神往,仿佛那不是過節,而是一場神秘而美好的洗禮。
節日,是愉快而美好的記憶。儀式感與風俗習慣都是為了加深這種記憶而存在的。
稀缺性是美好記憶的鑰匙,在什么都不缺乏的年代,人為制造一點匱乏,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覺得春節像一個寶藏。
畢竟,這是全球最大的盛會。

主播|硯筠
作者簡介:艾小羊,復雜人生的解局人,品質生活的上癮者,專治各種不高興。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公眾號: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個艾小羊。
主編:王會
編輯:郭蔓 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