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馬黎明
“紅坪鎮的紅花村,紅花村的好茶葉……”唱著山歌手不停,村民陳燕一天能采40斤“奇峰”鮮葉。
450℃的殺青爐內,村民劉洪銀按壓、抓茶從容不迫,一個通宵能炒400斤干茶葉。
如今,在神農架紅坪鎮紅花村,涌現一批采茶能手、炒茶高手。
紅花村海拔1300多米,交通不便,曾是重點貧困村。林區農業農村局多次進行土壤檢測,認為村里適合種植茶葉。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村民們種植茶葉2000多畝,由于銷路不暢,大多數茶園荒廢。
2012年,村委會組織種植大戶成立神農架林區霧春高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村民的茶葉。村里沒有茶葉加工車間,茶農采摘的鮮葉只能積壓一天,晚上再送到幾十公里外的木魚鎮加工炒制,這不僅影響茶葉品質,還增加了不少成本。
2016年,合作社投資數百萬元建車間、買設備,在村里建成茶葉加工廠。林區農業農村局派出3名技術員進村入戶,傳授各項制茶技術要領,并對殺青、揉捻、理條、烘干等工序列出技術規范。
經過技術提升,紅花村的茶葉“清亮綠、板栗香”,有了名氣。但是,村民的種植、采摘方式與合作社的要求總是不合拍。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村里有70多戶村民種茶,在種植、采摘時各行其是。春茶上市時,合作社需要大量芽茶,但村民們嫌量少、難采,不愿采;夏茶附加值不高,加工廠不需要,但村民們卻認為量大、好采,大量采摘。
2018年,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對全村茶園進行托管,采取統一管護、集中采摘。村民除了收租金外,統一到合作社打工。
村民陳燕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的5畝茶園流轉后,每年收租金1500元。她專門練習采茶,成為村里采茶能手。去年,她在茶園收入3萬多元。
合作社按社員的特點分配崗位,培養出一批采茶、炒茶高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單畝茶園的產出率。村黨支部書記王龍介紹,去年,全村老百姓茶葉收入超過100萬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