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榮輝到鄉村義診。

閔洪艷(左)在村茶園與采茶村民交流。

黃星(中)生前到貧困戶家里了解情況。

曾凡柏在田間察看葡萄長勢。

鄒煒(右)生前在貧困戶家中走訪。

徐志新(中)與貧困戶交流。

程桔(左)在村辦企業了解生產情況。

青云村扶貧隊員幫助村民通過電商賣菜。
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廣大黨員干部不畏艱難險阻,持續奮戰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第一線,組織帶領群眾,堅韌不拔,向貧困宣戰,奮力譜寫了一曲撼天動地的戰貧之歌,涌現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其中有的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
他們的名字,閃耀在“荊楚楷模”的榜單上;他們的精神,引領、激勵著貧困群眾奮勇前行。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我們再次尋訪楷模的奮斗故事,深入學習楷模的感人事跡,進一步激發起全省干部群眾決戰決勝的強大信心和力量。
“通城女兒”10年赴約醫療扶貧
杜榮輝,女,1970年4月生,中共黨員,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武漢市呼吸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10年來,她自駕行程超6萬公里,累計為通城縣鄉親治病3000余人次,被稱為“通城女兒”。
“荊楚楷模”2019年10月上榜人物。
2009年,杜榮輝回通城老家探望父母時,了解到一個沉重事實:鄉親們患肺部疾病的人比較多,因農村醫療資源短缺、交通不便,村民又舍不得花錢,最終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貧一家。通城縣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高達70%。
從那時起,杜榮輝就與鄉親們約定,每月最后一個周末回家為大家義診。路費、油費,自己掏腰包,還自費買藥送給貧困患者。
小鄉村出了大名醫,遠近的鄉親們都來找她看病。每次回家,門前早早就有人排隊。“老鄉們對我很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10年來,無論是酷暑寒冬,還是風霜雨雪,她始終堅守著這份約定。
外出打工,是許多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2014年,章某感染結核病,只好從打工地回到通城老家。杜榮輝得知后,給他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如今,章某完全康復,重新外出打工,生活又有了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杜榮輝作為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專家組組長,堅守戰“疫”一線130多天,帶領醫護團隊一次次從死神手中“搶”回患者生命。她說“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的努力去救治。”
偏僻窮村走出生態富路
閔洪艷,男, 58歲,中共黨員,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30年來,他以生態產業為突破口,帶領村民發展茶園、杜仲、經濟林,把貧窮山村變成了“金山銀山”,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
荊楚楷模2018年12月上榜人物。
1992年,29歲的閔洪艷走上了村支書的崗位。那時,堰河村沒有產業,村里欠著十幾萬元的債務,老百姓就靠砍樹賣木來養家糊口。
通過考察論證,閔洪艷發現堰河村滿山的風化爛石非常適宜種茶,在村民大會上,他大膽提出:種茶發展經濟。
剛開始開發茶園,村民積極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閔洪艷什么也不說,而是自帶干糧上山埋頭修茶園。很快,黨員們上山來了,全村200多個勞動力也上山來了。
在閔洪艷的帶領下,堰河村先后發展茶園1200畝、杜仲1000畝、經濟林3000多畝。沒過幾年,村集體年收入就從不到3000元增加到近10萬元。
2003年開始,他在村里啟動垃圾分類,發展生態旅游。很快,一座集觀光、會務、游樂、食宿于一體的旅游接待中心建起來了,旅游產品配套加工搞起來了,打造了道鄉尋蹤游、茶色生香游、田園風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
目前,堰河村全村有32家農戶從事旅游接待服務工作,可同時接待300人入住、5000人餐飲,成為了全省唯一一家整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和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村集體資產上億元。
扶貧是他生命的全部
黃星,男,研究生學歷,197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犧牲前任十堰市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因積勞成疾,他于2018年2月28日突發心肌梗塞去世。
“荊楚楷模”2018年3月上榜人物。
在同事眼里,黃星既是扶貧政策的“活字典”,更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本通”。不管什么時候,有他在,大家心里就踏實。2016年,國家抽調他到云南交叉檢查;2017年,國家又抽調他到陜西交叉檢查。
在單位是頂梁柱,在家也是“一片天”。母親快80歲了,身患糖尿病等多種疾病,2017年老人遭遇車禍受傷后,都是他背著上下樓;女兒2016年正值初三,是升高中的關鍵時候。兩次抽調,他都沒有絲毫猶豫。
不管走到哪,他心里總是裝著扶貧工作。扶貧聯系點大坪村村民余世友說:“黃主任每次來,說得最多的就是扶貧。”在黃星的幫助下,余世友搬進了新房。2016年、2017年,黃星培訓基層扶貧干部達1.1萬余人次。扶貧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脫貧攻堅戰中,每一條指令、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政策,如何精準滴灌,黃星就像一個“總開關”。2016年以來,在他的主導下,十堰“查、改、促”等多項工作,獲得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和推廣;2017年,全國金融扶貧現場會在十堰鄖陽區召開,十堰市金融扶貧“三駕馬車”的經驗從鄖陽走向全國。
舍棄高薪筑夢照耀村
曾凡柏,男,中共黨員,1966年8月生,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照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照耀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凈增1萬多元,村集體從負債100多萬元發展到年收入20萬元,變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
荊楚楷模2017年8月上榜人物。
“蛙鳴谷,蝦稻香,釣蝦抓魚捉鰍忙。雞生蛋,山上找,綠蔭叢中摘葡萄……”這首由曾凡柏自編并被廣泛傳唱的順口溜正是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照耀村的真實寫照。
2014年,48歲的曾凡柏放棄年薪50萬元的企業高管工作,回到家鄉高票當選照耀村黨支部書記。
照耀村距當陽城區20余公里,是一個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典型村。曾凡柏先后組織9批村民300多人次到廣州、珠海、安徽、河南等地和本市先進村參觀學習,結合實際制定了種蔬菜、種藥材、種樹苗,搞特色養殖和水產養殖的“三種兩養”產業發展規劃。
曾凡柏帶領村干部先行先試,帶頭搞試點,短短3年多時間,照耀村藥材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原野和稻蝦香兩大水產養殖基地等已初具規模。村辦公司“當陽市照玉商貿中心”生意紅火,“照之源”商標成功注冊,“照之源”牌系列土特產品打響品牌。連續五年舉辦“農情之旅·鄉約照耀”土特產品年貨節,場場火爆。
如今,全村稻蝦連作、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規模達1850畝,專業合作社達11個,吸納貧困戶就業42人,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39歲的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
鄒煒,男, 1979年12月3日生,中共黨員,生前為咸豐縣委副書記。2018年12月9日,恩施州委組織部發布干部任前公示:提名鄒煒為鶴峰縣縣長人選。2018年12月18日,鄒煒前往忠堡鎮調研扶貧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因公犧牲。
“荊楚楷模”2019年1月上榜人物。
咸豐縣唐崖鎮小水坪村二組貧困戶陳光高是鄒煒的幫扶戶。
看到陳光高家衣柜里沒有一件像樣的棉衣,鄒煒把這事放在了心上。2018年初冬,鄒煒主持召開唐崖鎮脫貧攻堅調度會,特意提前半小時趕到唐崖集鎮買好兩件棉衣,會議一結束便把棉衣送到陳光高手里。
2016年底,鄒煒調任咸豐縣委副書記。在咸豐縣工作兩年間,他蹲點調研232天,遍訪全縣11個鄉鎮、走訪貧困村168個、貧困戶700余戶,提出了以發展基礎產業、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建和增強群眾內生動力為工作重點的“五基一動力”精準扶貧“咸豐模式”,推動形成以“三茶一藥一豬”為重點的農業主導產業。
兩年里,在鄒煒牽頭協調下,咸豐新發展茶園近9萬畝,全縣茶園面積已達27萬畝,成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
2018年12月18日,即將離任履新的他,仍然放不下心心念念的精準脫貧工作,決定再一次深入所有的鄉鎮走一走看一看,不料途中發生交通事故,39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燕兒谷的領頭雁
徐志新,男, 1969年5月21日生,中共黨員,曾任羅田縣司法局副局長。2001年辭職到深圳從事律師工作,后為北京市地平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2012年,懷揣回報桑梓的夢想,他主動請纓回到燕窩垸村,擔任第一書記。經過8年努力,這個負債近百萬元、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的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
“荊楚楷模”2018年11月上榜人物。
地處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垸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351戶、1368人,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3戶387人,貧困人口占比高達28.3%,是全縣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
生態美是鄉村的最亮底色,也是鄉村振興的最大本錢。圍繞建設美麗鄉村,徐志新帶領村委會一班人,開展灣落整治、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經過整治,污水橫流、垃圾亂扔亂倒的現象不見了。
把景區規劃、村莊規劃與產業規劃相結合,建成占地600多畝桂花沖、500余畝采摘園、650余畝茶梅園、100余畝盆景園,1200畝坡地退耕還林。依托燕兒谷12公里長的山谷,種樹植綠、栽花鋪草,做到“綠化景觀化、景觀特色化、特色產業化”,改造出了一個“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的燕兒谷3A級景區,2020年3月,燕兒谷被授予全國森林康養基地。
今年5月3日,徐志新攜手羅田縣副縣長張衛兵,在抖音開啟大聯播直播帶貨,推介羅田地標優品。直播6小時,直接銷售農副產品金額達32萬元,帶動淘寶、京東等其他平臺、線下商會訂購銷售金額累計達178萬元。
貧困村里“燃”青春
程桔,女,29歲,中共黨員,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她放棄城市高薪工作,回鄉擔任大市村黨支部書記,通過發展“村集體+貧困戶”“發展大戶+貧困戶”“貧困戶+貧困戶”三種脫貧模式,帶領大市村在全縣率先脫貧出列。
“荊楚楷模”2018年5月上榜人物
小丫回村當書記,‘燃’青春更美麗!
原本,大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9戶238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17.04%。程桔擔任村支部書記僅2年,大市村便脫貧出列。2018年,該村貧困發生率降為0.15%。
在大市村,穿村而過的大市河上,矗立著一座高171米、跨度76米的渡槽。它于1976年建成,是當時全國第一座石砌渡槽,由數百名當地石匠砌成。至今,大市村還有一些熟諳石雕技藝的老人。
能否挖掘村里的文化資源,將石雕技藝傳承與村莊旅游發展結合起來?程桔開始了新的設計。
2019年,程桔申請扶貧資金支持,請專家規劃設計,大市村開始建造石雕工藝廠。目前,廠房已建好。程桔籌劃著等驗收交付后,先做出一部分石雕文創產品,供周邊美麗鄉村建設使用;同時招商引資,為后期運營做準備。
“上下同欲者勝。”程桔說,脫貧攻堅仗不是簡簡單單敲鑼打鼓就能勝利的,必須統一干群思想,凝聚干群合力,以更昂揚的斗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戰場。
72個紅手印留下扶貧隊員
武漢市公安局駐黃陂青云村扶貧工作隊成立于2015年10月。第二批駐村干部杜凡、付旭東變“輸血”為“造血”,用精準項目、精準管理帶動精準脫貧。2017年12月,青云村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4月,村民按下72個紅手印致信武漢市扶貧辦,挽留杜凡和付旭東。
“荊楚楷模”2019年5月上榜人物。
青云村原是武漢市重點貧困村,全村322戶1250人,有貧困戶56戶124人。千畝荒地無人耕作,大批破舊農房漸已廢棄。
扶貧工作隊深入農戶調研后,對接區域旅游規劃,提出打造集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景點村。杜凡、付旭東請來農科院專家,對村里土壤、地形、氣候進行評估分析,因地制宜提出開發建設果園計劃。
村民有煩惱,扶貧干部就有回應。年逾73歲的貧困戶吳之和夫婦以種蘿卜為生,好不容易種出的優質蘿卜卻賣不出去。杜凡、付旭東一邊耐心寬慰老人,一邊著手聯系銷路,先后幫助類似的13家蘿卜種植戶賣出了近5萬斤蘿卜。看著賣蘿卜賺來的1萬多元錢,吳之和老兩口開心地笑了。
青云村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池塘沒護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杜凡、付旭東找來施工隊,精心設計修繕方案,多方籌措資金,為村里修起了水泥路,為池塘加裝了石雕護欄,在村灣道口裝上了監控探頭、安上了路燈……昔日的窮村如今一派生機勃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