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蔡偉偉 周勇)6月16日,丹江口市官山鎮鐵爐村村民鄧靜在自家豬舍里為他的“寶貝疙瘩”清洗、喂食,忙得不亦樂乎。幾年前,鄧靜一家還靠打零工維持生活,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加上不斷地努力,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養豬致富。

圖為:鄧靜在精心喂養他的豬寶貝。通訊員 供圖
努力摘掉“貧困帽” 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2019年下半年,鄧靜看準了市場豬仔行情會形勢大好。他綜合考察生豬市場后,購進了67頭母豬、1頭公豬。2020年4月,635頭小豬仔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僅今年春季,已銷售豬仔420余頭,收入達70余萬元。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鄧靜現在已近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了。
依托山大人稀的自然優勢,鄧靜給周圍群眾指路子。他說:“科學發展養殖業前途可觀,既保護植被又涵養水源,關鍵是一個可持續賺錢的門道。”
鄧靜給鄉親們承諾,技術問題他免費提供,仔豬按照成本價。鄰居王洪剛常年務工,也沒掙幾個錢,2018年在鄧靜的指導下養了30多頭豬,一年下來純利潤在8萬元以上,他逢人就說“比打工強,既照料了家人,又掙了錢。”許多群眾依樣畫葫蘆,效仿鄧靜,也投入到養殖隊伍里來。在他的帶動下,鐵爐村的養殖業由原來的空白,發展到如今豬、牛、羊養殖戶10余戶,規模大小各異。

圖為:鄧靜在豬欄里忙碌著。通訊員 供圖
面對挫折不服輸 脫貧致富好榜樣
鄧靜在成功路上并非一帆風順。他16歲初中畢業后就去廣東務工,考慮到父母親年齡增大,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當時,許多村民搬到集鎮或城市居住,土地資源比較充足,適合發展生豬生態養殖。帶著這種想法,鄧靜來到了十堰市應用科技學校學起了畜牧養殖專業。通過自身努力,2011年順利通過了各項考試,達到了專科水平;隨后又報考了華中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2016年達到了本科畢業水平。
早在2011年5月,鄧靜就開始著手建豬場,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封閉式養豬場,標準不高,投入不低,總投入達30多萬元。由于家里條件有限,資金缺口很大,鄧靜就采取家里支持一點、向親朋借一點、向銀行借貸一部分等方式才得以解決。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100多頭豬死去,加上建設豬欄貸款的幾十萬元欠款,眼看就要過上好日子的小家庭卻又步入困境。
正在鄧靜萬分焦急之時,迎來了黨的精準扶貧的好政策。2014年經村組評議,鄧靜一家納入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鎮駐村干部、村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員多次入戶走訪,了解養殖情況,針對性地給予指導性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問題。
2015年鄧靜對豬舍進行了改擴建,駐村工作隊還為他爭取到6萬元豬舍改造資金。連續兩年養豬規模都在300頭以上。種植牧草2畝,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術,自己加工,配置喂養飼料,病情防疫,完全達到了養殖生態化。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達到了脫貧目標。
鄉村未來可期 周邊村組及農戶致富不是夢
鄧靜的成功案例使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先是周圍鄰居取經于他,逐步發展到本組、本村乃至外村、外鄉鎮的群眾或登門求教或電話咨詢,鄧靜有求必應。
據悉,截至目前,鐵爐村受到養殖業的啟發,通過生態觀光、生態種養植等方式,鋪就一條環保、生態致富路。
鄧靜說:“在發展好現有養豬產業及規模的同時,將帶動周邊村組及農戶發展不同種類的養殖產業,用自己所學到的養殖技術知識,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防疫指導,爭取為全村早日實現脫貧目標做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