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晉中7月3日電 (記者 范麗芳)基于在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突出成效,中醫藥在全球“火”了一把。如何讓中醫藥持續“火”下去?如何通過院校教育重塑中醫從業者及民眾對中醫藥的自信?7月3日,中國18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代表齊聚山西中醫藥大學,圍繞前述主題展開討論。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數千年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是保存完整、使用人口眾多的傳統醫學體系。近代以來,中西醫學觀念激烈碰撞,當前的中醫藥發展仍存在“中醫思維弱化、中醫評價西化、中醫學術異化、中醫特色優勢淡化”等中醫藥自信不足現象。
傳承創新中醫藥,需重塑全社會的中醫藥自信。山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段志光、校長劉星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中醫藥自信要素進行調研。
該校研究團隊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中醫藥自信的消極因素包括中醫師傳統文化底蘊不厚、中醫理論掌握不透、中醫臨床技能不高、中醫治療急癥見效慢與用藥劑量不夠精準、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的片面認知、中醫主體地位與中醫思維淡化等。
“中醫學歷經千年不衰,在于其獨特的臨床療效和中醫思維體系。”段志光坦言,在教學方面,中醫藥高等教育缺乏對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西醫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培養不足,師承培養不夠;在診療方面,中醫院西化現象嚴重,中醫門診萎縮,中醫主體地位喪失,“而在社會上,雖然大家對中醫藥的醫學價值認同度高,但中醫藥文化知曉度低,以致于出現假中醫騙人、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現象”。
劉星介紹,該校通過文獻研究、全國范圍調查研究等,梳理中醫藥自信影響因素,并希冀以此探索中醫藥自信院校教育改革路徑,構建中醫藥自信院校教育模式。
此次“中醫藥自信教育協作會”聚焦中醫藥自信教育核心要素,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等18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代表進行經驗共享。
陜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力說,講好中醫藥故事,不僅要講孫思邈等古代中醫人的故事,還要講屠呦呦等現代中醫人的故事;南京中醫藥大學宣傳部部長劉曉認為,作為中醫藥教育的參與者,首先要弄清楚中醫為什么“能”、中藥為什么“行”、中西醫結合為什么“好”,以療效、創新、人才培養為先導進行教育;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黨委書記龔慕辛建議,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的學習要與古漢語、古詩詞等內容學習相結合。
與會專家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將中醫藥自信教育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覆蓋課程全類別、貫通教學全環節的模式,具有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當日,18所協作單位代表簽署《中醫藥自信教育協作協議書》,將共同開展中醫藥自信教育研究、探索中醫藥自信教育標準、推進中醫藥自信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建立中醫藥自信實踐教育基地、開展中醫藥自信教育品牌活動等。(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