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7月3日訊 高校招生季,志愿填報已經接近尾聲,針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志愿填報“避坑建議”,武漢大學鄧紅兵教授公開發文呼吁“基礎學科被認為是‘天坑’專業,被避之不及,但如果我們都放棄了基礎學科或所謂的‘天坑’專業的時候,我們又指望誰來做這些事呢,如果都不做,我們的國家怎么進步呢?”鄧教授的信在網上引起熱議。
7月3日上午,鄧紅兵教授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專訪,就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和前景做了詳盡解釋。
鄧紅兵,是個80后,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1999年9月起先后在武漢大學獲得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2010年9月到華中農業大學工作,2012年11月作為引進人才到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甲殼素研究開發中心工作。
鄧紅兵是武漢大學珞珈青年學者,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化學會會員,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會員,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創新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
鄧紅兵說:“我老家是枝江的,在枝江招生時,建了一個群,看到很多達到武大錄取分數線學生的家長,堅決不讓孩子填報基礎學科專業,認為畢業后沒有一個好的出路和前途,眼看著志愿填報要結束,我就在群里發了這封信,希望家長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專業選擇,而是要鼓勵他們遵從本心。”
鄧紅兵告訴記者,當時一些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專業其實很感興趣,但拗不過家長的堅決反對,只好報了現在比較時髦的專業。“我不反對大家去報計算機、醫學、法學等方面的專業,而且國家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只是想提醒家長和學生,國家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人才,如果一窩蜂選報那些熱門專業,其實畢業后的就業前景不一定就很好。”



學生傳給鄧紅兵的紙條。
鄧紅兵說,選擇基礎學科專業并非沒有“錢途”。武大生化環材專業的本科生,大部分都選擇了讀研考博,即便是畢業后就業,也是被很多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瘋搶。“基礎學科類的學生,越肯鉆研以后前途越廣,如果能研發出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那更是不得了。”鄧紅兵舉例說,現在國家開展的“長江大保護”項目,投入資金1萬個億,而參與的人現在只有十幾萬,僅這一個方面就蘊含了多少機會?
之所以選擇發表這封信,除了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扎堆選擇專業外,更主要的是,鄧紅兵認為,作為將紅色基因融入到學校發展的武漢大學,要有社會責任感,總要有人提起這個話題。“我們要推動新時代青年參與國際競爭,那么就不能讓青年們做重復性的工作,而是要推動他們成為引領某個領域的先行者!”
鄧紅兵說,為什么華為、微軟、蘋果等公司發展那么好,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更有市場前景,然后再用賺到的錢投入更先進的技術研發中來。“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必須要有基礎學科的支撐。”
鄧紅兵隨手拿出一沓學生遞給他的紙條,他介紹,他在講授生化環材公選課時,因為人數太多,擔心教學效果受影響,曾經減少過選課名額,但好多學生都通過郵件、紙條等方式希望他不要限額。“僅從這一點來看,現在的學生還是很有主見的,再次呼吁家長們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專業選擇,基礎學科專業一樣有‘錢途’!”
(文/長江日報記者趙家新 通訊員吳江龍 圖/鄧紅兵提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