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別人嫌麻煩、難處理的矛盾糾紛、疑難信訪件,他主動挺到前面;遇到一時難以打開心結的信訪人,他以情感人,用心融冰,接待萬余人次,沒有投訴記錄。他是武漢市公安局漢陽分局國際博覽中心派出所副所長、二級警督,人稱“金牌調解哥”的廖宗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他步履不停,沖鋒在前。日前,他被評為“荊楚楷模”2021年3-4月月度人物。
以“韌”勁迎難而上
參警22年來,廖宗安先后在市局防暴隊、漢陽分局看守所、二橋派出所、分局信訪辦工作。2013年調至分局警務指揮處,從事信訪調解工作。在8年的信訪工作生涯中,廖宗安累計接待信訪群眾1.1萬余人次,幫助群眾5200多名,成功辦結300余起中央、省市督辦的信訪積案,卻始終保持著投訴“零記錄”。
去年8月,轄區農民工鄭師傅(化名)在地鐵施工中墜落受傷,妻子找工地負責人討說法時,被拉扯倒地,致腰椎舊疾加重(鑒定為輕傷),負責人佘某對鑒定結論不服,提出重新鑒定。此時鄭師傅家中已喪失了主要勞動力,因病致貧,他對鑒定結果和賠償額極為不滿,不斷上訪。接手此事后,廖宗安面對言辭斥責耐心傾聽,對其生活困難盡力幫扶。鄭師傅一家對鑒定結果不滿,他多方聯系,陪同前往協和醫院、同濟醫院,甚至輾轉至上海同濟醫院申請傷情重新鑒定。一次次的誠摯溝通、一聲聲的熱忱關懷打消了鄭師傅的疑慮。
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當事雙方終于達成調解協議。廖宗安說:“沒有捂不熱的心,只有盡不到的情,信訪工作就是要用真情真意融化信訪人的心頭堅冰。”
靠“犟”勁奮勇爭先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當廖宗安駕著警車看到昔日繁華的街道變得空無一人,當聽到各大醫院醫療物資告急時,那種不能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犟”勁又犯了。說干就干,廖宗安四處聯系,參與組建了一支醫療物資運送志愿者團隊,起名“武漢不慫”。
大年初一至初五,他在休息時間連夜開私家車,和隊友頂風冒雪,不顧個人安危將籌集的6000只口罩和630余套防護服分別運至全市18家醫院。2月中旬,漢陽區國博方艙醫院投入使用,他主動報名參戰,被任命為方艙安全員,除入艙執勤任務外,還要確保入艙民警零感染。他向醫護人員請教防護知識,在手機上研究教學視頻,進艙前,逐個檢查反復叮囑;進艙后,查找防護漏洞及時提醒,向指揮部提交13項改進建議。最終,漢陽兩座方艙至休艙時,執勤百余民警無一人感染,圓滿完成了任務。
憑“傻”勁傾心服務
只要提起廖宗安,周圍的群眾中會豎起大拇指,“愛幫助人”“有責任心”“為大伙辦事不嫌麻煩”……這是大家對他的一致評價。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廖宗安養成了習慣:上訪群眾說話尖酸時不惱、指手畫腳時不煩。同事都佩服他的“傻”勁。社區馬婆婆70歲,未婚無子女,與親戚無往來,是遠近都知道的孤老上訪戶,不管誰接待,她都極易沖動,甚至惡語相向罵上兩個小時。剛接觸時,她連廖宗安的家人一并罵。“或許是因為我‘傻’,馬婆婆慢慢地開始習慣找我,從宣泄到投訴,再到傾訴,反映實際生活困難。”廖宗安說,去年3月份,馬婆婆給他打電話,抱怨好多天沒吃到新鮮瘦肉和蔬菜,他二話不說將她所需物品送貨上門,還附送了一些防疫物資。破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武漢疫情好轉后,馬婆婆來到信訪辦,直夸“廖警官,好人啊。”上訪的老大難問題隨之緩解。
沒有生而英勇,只因身著警服;并非百毒不侵,只因頭頂警徽。廖宗安說,每一個榮譽都是鞭策,更是起點,踐行初心使命,苦累不值一提。
警徽璀璨
信訪解民憂,
完成十宗百宗千宗案;
精誠贏眾譽,
屢獲三等二等一等功。
湖北省楹聯學會陳佐松
贈荊楚楷模廖宗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