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發生的兩則新聞,讓人感慨萬千。
一則是,在剛剛結束的第16屆殘奧會上,251名中國殘奧健兒揮灑汗水、激揚熱血,為中國代表團取得了96枚金牌、60枚銀牌、51枚銅牌的優異成績,創造了29項世界紀錄。由于獎牌數遠超第二名,被網友譽為“斷層式第一”。
另一則是,今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來了一名特殊的本科新生——立志做中國版“霍金”的邢益凡。他今年18歲,體重卻僅有18公斤。6個月大時,邢益凡被確診為LAMA2-相關先天性肌營養不良(漸凍癥的一種)。因為患病,他的肌肉幾乎不能生長。他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站立、行走,對他而言最大的運動能力是獨坐。脊柱畸形、頸部肌肉退化、幾乎無法自主轉頭……在如此艱難的境況下,邢益凡在高考中考出了645分的好成績,被北航工科試驗班(信息類)錄取。
在今年6月的招生見面會上,當邢益凡父親向北航招生辦的老師詳細介紹兒子的病情和學習情況后,招生老師的回答特別暖心:“最難的事情你們已經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
兩則新聞,都給人以震撼和觸動。“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無論在殘奧會的賽場,還是生活的賽場,都有無數堅韌的靈魂不向厄運低頭,用頑強勇毅奏響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命運交響曲”。他們勇敢勃發的生命力量、平等自強的生命尊嚴、樂觀進取的生命態度,就是對生命的最高禮贊。
在為殘奧健兒和“邢益凡們”鼓掌、喝彩之時,我們還要看到他們背后更廣大的殘疾人群體。中國殘聯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殘疾人總數已達8500萬。應當看到,中國運動員之所以能在殘奧會上屢創佳績,背后凝聚了國家對殘疾人權益的重視和保障。但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不少殘疾人的工作、生活面臨很多實際困難,我們能為他們做哪些“剩下的事情”?如何才能讓每一名殘疾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對于不少殘疾人來說,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去。讓殘疾人在中國“行得通”,需要為他們提供足夠順暢地參與公共生活的無障礙設施。從盲道到輪椅通道,從無障礙公交到殘疾人停車位,從盲人按鈕到輪椅公廁……無障礙公共設施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建設的標配。小細節彰顯大文明,無障礙設施是否完善也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
當然,對于殘疾人而言,無障礙環境不只體現在有形的硬件提升,更體現在公共意識、社會心理、人們的行為習慣等無形的層面。不少殘疾人講過,讓他們感到刺痛的,往往是別人的指指點點或五味雜陳的目光。殘疾人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對待,只有平等以待,他們才不會一味被限制為被動的受助角色,而是變為平等參與的主體,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潛能。
一名盲人在自己的書中寫道:“一條河在地面奔騰時是一條河,在地底下流淌時仍然是一條河,當它們面對大海的時候,它們的靈魂是平等的。”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對他們一視同仁,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幫助他們,才會有更多殘疾人創造多彩人生。(話 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