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太原10月11日電題:爭分奪秒,就是為了補好這道“疤”
新華社記者張磊
“快叫人,這條縫變大了!”最讓劉保功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10月10日深夜,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劉保功在巡壩過程中發現,之前壩體上那條大約3米長、一指寬的縫變成了一條巴掌寬、10多米長的裂縫。他隨即向搶險指揮部做了匯報。
10月份以來,山西多地遭遇連續強降雨,汾河下游稷山段遭遇幾十年不遇的洪峰。稷山縣安排全縣35個單位包片值守境內汾河沿線堤壩,24小時無縫銜接。值守人員50米一人,半小時巡壩一次,查看水位變化、壩體情況。稷山縣自然資源局負責的堤壩是下迪河壩段。
11日凌晨,接到指揮部通知的稷山縣水利局技術人員高武軍火速趕往現場。裂縫是否在變化,肉眼難以分辨。經驗豐富的高武軍蹲在地上,將一塊裂縫寬度的木棍架在裂縫間,不一會兒木棍掉了下去,說明裂縫還在擴大。“必須馬上加固,快!快!快!”他大喊道。
指揮部緊急啟動應急程序。經高武軍等專業人員測算,計算出大約需要2.4萬袋沙石,相關廠家連夜備料運往現場。同時,由搶險指揮部組織一支搶修隊,于11日7時趕到搶險地點。
調度指揮、搬運沙袋、捆綁鉛絲籠、操作起重機,一場爭分奪秒的固壩搶險工程有序展開。
搶險隊員熟練地捆綁好鉛絲籠,來回穿梭搬運,投擲向堤壩險段。到中午的時候,河道里已經壘起了半米多高的垛子,形成一道堅固的“鐵墻”。
下迪河壩段是稷山縣最重要的一段防線,因為沒有緩沖區,這里一旦失守,洪水就會沖向北邊的108國道、客運鐵路,甚至威脅沿岸的十幾座村莊乃至整個縣城。
下午2時許,空中飄起了雨,現場溫度降到了10攝氏度以下。“這不僅給施工增加了難度,更危險的是一旦雨水順著裂縫滲入壩體,堤壩會變得更脆弱。”高武軍著急地說。
為了確保事態不再擴大,救援隊必須加快進度。在抗洪一線連續奮戰了幾個晝夜的搶修隊員們顧不上疲憊,扛起沙袋加快腳步。
傍晚6時,起重機擲下了最后一個鉛絲籠。經過60多人長達10個小時的奮戰,堤壩上的這道“傷疤”終于被補上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