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通訊員 王甜甜 周晏安
“上周六在市老年大學講了一堂黨課,到現在為止今年正好講了100場了。”66歲的梁發雙中氣十足,他說,將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宣講好、傳承好,是他永不放棄的事業。
17歲投身軍營,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43歲從部隊轉業后,他深入研究黨史20多年,自發走訪黨史故事的幸存者、親歷者及家屬500多名,行程超過10000公里,形成珍貴資料100多萬字。他是襄陽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梁發雙。近日,他上榜2021年7-8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從“零”開始研究黨史
1999年,43歲的梁發雙從部隊退役,被安排到襄陽市史志研究中心(原襄陽市委黨史辦公室)工作。從部隊上干技術到研究黨史,梁發雙可謂是從“零”開始。
為了盡快熟悉業務,梁發雙一頭扎進了檔案館、資料室,一年間就記下了10余本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
2001年,單位要編輯出版《中共襄陽黨史80年》一書,梁發雙領到了其中十年時間段的編纂任務。“他就是來混日子的,讓他編書會不會拖后腿?”面對同事的質疑,梁發雙暗下決心:“要干得比別人好!”說干就干。梁發雙把相關資料搬回家,鋪了一地,時值盛夏,那時還沒有空調,擔心資料被吹亂,他不敢開風扇,獨自悶在家中,依據編纂大綱,分門別類梳理相應資料。兩個多月后,梁發雙的初稿讓同事們刮目相看。
此后,梁發雙又完成了90多萬字的《抗日戰爭時期襄陽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查文稿,贏得了同行的認可。
多次踏訪歷史事件親歷者
“98歲的陳老爺子,是老河口仙人渡集中營歷史事件的幸存者,我一定要親自去走訪。”2017年7月,梁發雙接到老河口仙人渡集中營史料調查的工作任務。他和同事前往南京、武漢、宜昌、老河口等20余家檔案館,查閱了4000多件原始檔案資料,得知了集中營的幸存者陳順友還健在的消息。
為采訪到陳順友,梁發雙前后打了50多個電話。隨后,梁發雙又馬不停蹄地采訪了兩位95歲高齡的仙人渡集中營幸存者和19位80歲以上的見證人。歷時兩年多,2019年,梁發雙編撰完成30多萬字的《仙人渡集中營史料專輯》。
2021年,為了求證紅軍長征經過襄陽(棗陽)這個重要節點的情況,梁發雙自發組織兩次“重走紅軍長征路”探訪活動。為尋一個名為“保安寨”的地址,梁發雙對著通訊錄給棗北所有鄉鎮和村委會打電話,終于從一位80多歲的老人口中得知了當年的情況。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把黨的歷史弄清楚、搞明白,用來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梁發雙說。
講“不一樣的黨史故事”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紅軍長征和我們襄陽也有聯系。”在襄陽市長征路小學,梁發雙依據黨史資料,結合自己親身走訪的體會,為400多名學生講述了紅軍長征過襄陽的故事。
針對不同人群講“不一樣的黨史故事”,是梁發雙宣講的“標簽”。
多年來,面對眾多學校、企業、機關單位、高校、部隊、街道社區等上門邀約,梁發雙熱情答應。在中小學,他會著重講述長征、抗戰中的英雄故事;去企業,他會事先查閱資料,通過企業的發展沉浮,講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通過不同角度的宣講,激發大家的榮譽感、認同感。
今年已經66歲的梁發雙,依舊樂此不疲地奔走在研究黨史、探尋黨史、宣講黨史的路上,他說:“只要還能干一天,我就要把黨的歷史編撰好,講解好。”
賡續傳承
訪尋黨史,
風雨行程一萬里;
宣講英雄,
巡回街巷兩千場。
湖北省楹聯學會
易凡 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