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文放
“楊祖陶老師一生不求虛名,在學術道路上孜孜不倦,他的精神品格一直在鞭策著我前進。”坐在書架前,何衛平念起尊師,充滿感激。楊祖陶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先生已去世5年多。何衛平對老師的一點一滴依然記憶深刻。
何衛平,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于德國哲學研究。在武漢大學求學期間,楊祖陶對何衛平教誨頗深,是他學術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師。清明前夕,面對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的采訪,何衛平第一次面對媒體向世人講述他心中的恩師。

楊祖陶教授
頂級學者一生求真
2017年,楊祖陶在武漢逝世,業界一片悲痛。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歐陽康教授發文,評價楊祖陶是我國西方哲學文化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頂級學者,而在何衛平心中,若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楊祖陶,他認為是——執著、認真、低調。
何衛平說,在他眼里,楊祖陶對學問一生執著,長期致力于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對研究領域嚴謹認真,但為人低調,淡泊名利。楊祖陶師從國內大名鼎鼎的宿學碩儒,如賀麟、金岳霖、湯用彤、鄭昕、洪謙等,學術功底深厚,成果豐碩,在業內有很好的口碑,但他為人處世卻十分低調,從不貪圖虛名,他始終追求為后人留下過硬的學術成果。
不求虛名但求心安
何衛平永遠難忘恩師對他的教誨。
1993年何衛平剛考上武漢大學的博士,第一次到老師家拜訪。楊祖陶對學生言及學術道路,耐心叮囑,“既然選擇走學術的道路,就應當心無旁騖,不要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要持之以恒,掘一口井一定要掘出水來。”
還有一點令何衛平印象深刻的是楊老師對待學問的態度,那就是“不求虛名,但求心安”,強調我們寧可“實”大于“名”,也不可“名”大于“實”,這話,何衛平記了一輩子。
一生堅持做一件事
楊祖陶1927年生于四川達川市,但他的學術生涯大部分時間是在武漢度過的。
1945年入西南聯大哲學系,一年后,抗戰結束,聯大解散,復員回到北京大學哲學系繼續求學,畢業后以優異成績留校,1959年調到武漢大學工作直至去世。
楊祖陶一生執著于學問,孜孜不倦,主要耕耘于德國古典哲學,成就斐然。他的著作《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進程》已成了他那個時代標志性的作品,他與鄧曉芒教授合作翻譯的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漢語學界第一次完整的推出,他本人翻譯的黑格爾的《精神哲學》與《耶拿邏輯》解決了這個領域漢譯長期存在著的兩個“三缺一”。
回憶起楊祖陶的生平,何衛平說,恩師一生堅持做一件事,就是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無論遇到多么艱難的條件都不動搖,矢志不渝,對后輩研究者影響至深。
如今,楊祖陶教授長眠于武漢龍泉山孝恩園,每逢清明,他的學生們都會前來祭掃。
斯人遠去,育人無數的楊祖陶教授,一生追求真理,甘于坐冷板凳,他始終堅持的“務求其新,必得其真”的學術精神,終將照耀更多的莘莘學子一路前行。

讀博期間的何衛平與楊祖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