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和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與傳統觀念認為的“肥胖最傷心血管”不同,《心血管糖尿病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忽胖忽瘦”比一直胖更危害心血管健康。
波動的體重為何會損害健康?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主任醫師許頂立、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田慧、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孫建琴給出一套“護心減肥法”,讓你擁有一個穩定的體重。
忽胖忽瘦
比一直胖更害人
作為全球的主要疾病負擔,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不僅會“各自為戰”,有時還會“抱團取暖”,對人體左右夾攻。
美國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發現,體重過度波動會增加心衰發生風險。研究共納入4073名2型糖尿病受試者,評估了他們的體重指數(BMI)、腰圍和體重變化。研究人員隨訪6年后發現,體重指數變化大與心衰事件風險高密切相關,且獨立于傳統風險因素和基線肥胖水平。
研究者提醒,除了要注意體重指數的“絕對量”外,更要注意體重指數的“變量”,忽胖忽瘦可能比純粹的胖瘦危害更大。如果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幅度和波動過大,會打破身體內分泌系統平衡,導致心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異常,從而誘發心血管病。
2017年,美國布朗大學阿爾伯特醫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體重波動會讓上了年紀的女性突發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3.5倍,冠心病死亡風險增加66%;體重穩定的女性,則沒有發現風險增加。
短期超速減重
當心大笨鐘效應
飲食和運動,擁有健康體型兩大因素:食物提供能源,而運動消耗能源。體重維持在健康區間內,患各種慢性疾病危險性,小于過瘦或超重人群。
眾多短時間減重成功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減重5-10公斤,但別高興得太早了,這類人很容易面臨大笨鐘效應。用大白話翻譯,千辛萬苦減下來的體重,保持沒幾天,很快地反彈回去,甚至比減肥前體重還重!
體重忽增忽減、身材忽胖忽瘦,身材反彈后,以后更難減肥情況,就被稱之為“大笨鐘效應”,通常會發生在習慣性、頻繁性的減肥者身上,尤其以女生居多。
經常減肥的女生,大多選擇節食,每天吃的熱量往往低于維持正常生理所需的基礎代謝率,然后伴隨身體脫水現象,開始消耗本來就不多的肌肉和內臟脂肪,期間體重會快速下降。同時,身體為了維持各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作,身體會主動降低你的基礎代謝率,從而進入減肥停滯期。
用不適當方法,追求快速減重的人,一旦恢復飲食,吸收率會變得特高,脂肪堆積特快。當基礎代謝率降低后,就會發生復胖情形。更恐怖的是,當體重反彈后,再使用錯誤減肥法,未來的下一次,再下一次減肥,會變得越來越難,漸漸地體質就變成了易胖難瘦體質。
極端野蠻式減肥,易產生減肥后遺癥會發生大笨鐘減肥效應的人,通常是采用了極端粗獷的減重方法,體重忽上忽下,接下來身體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不適反應。
體重正常
且逐年微增更長壽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與成年后保持正常體重的人相比,31歲時體重在正常范圍內并逐漸增重的人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發現:擁有健康體重指數(BMI)且逐漸增重,但從未達到肥胖程度的人,壽命最長。在成年后就已經肥胖,但還繼續增加體重的人,死亡率最高。
需要強調的是,“微胖”最好不是脂肪較多,而是肌肉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
從35歲開始,肌肉存儲量就快速走下坡路,以每年0.3%-0.8%的速度流失,力量逐漸減弱。到60歲,肌肉含量僅相當于年輕時的75%。中老年人保持微胖身材有助調節免疫力、延緩衰老;適量的皮下脂肪還有利儲存能量,抵抗寒冷,保護重要器官。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主任醫師許頂立表示,醫學上使用體重指數,即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來衡量一個人的胖瘦程度。
體重指數
通常,BMI與早亡風險呈U型曲線關系,過胖或過瘦都會導致早亡風險增大。對中國人來說,BMI<18.5為體重過低,18.5≤BMI<24為正常,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
內臟脂肪指數
除了BMI值,還要關注內臟脂肪指數。內臟脂肪指數可通過核磁共振、CT掃描等方式進行檢測,但可能難以推廣。生活中,可通過腰圍簡單判斷內臟脂肪。一般來說,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需要引起警惕。
醫生有套
“護心減肥法”
通過均衡飲食和保持運動習慣,將體重維持在理想范圍內,是最好的“護心之道”。許頂立建議,不要長時間人為干預減重,尤其是過度節食、吃減肥藥等不健康的減重方式,這將給健康帶來更多不利影響。
對于肥胖人群,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勻速”減肥。每周減肥0.5-1公斤,一個月減1-3公斤,這種方法,對身體損傷小且不易反彈。
飲食:控制油脂攝入
首先,蛋白質不能少。這是因為,減肥減掉的體重通常會包括脂肪、水分和肌肉,而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健康的減肥是希望多減脂肪,少減肌肉,補充充足蛋白質,可以彌補肌肉的損失。如果蛋白質得不到補充,減肥可能會減掉很多肌肉。因此,健康的減肥都強調蛋白質不能少。而像吃果蔬減肥的,因為果蔬蛋白質少,是比較不健康的減肥。
保證果蔬、豆類、全谷物攝入,每周吃2-3次魚;適量吃些堅果、禽肉、奶制品;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加工肉類、鹽、酒、甜飲料、油炸食品等。
建議肥胖者選擇橄欖油、茶油來烹調,每天控制在20-25克(搪瓷勺約兩勺半)。如果外出吃飯,點菜時要選清淡類的菜品,盡量別點水煮魚、地三鮮等油多的菜肴。吃飯時細嚼慢咽,同時遵循先湯菜后主食的進食順序,這樣可以產生更強的飽腹感,減少攝入量。還要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少吃“藏油”多的零食,如起酥面包、蛋黃派、泡芙等。
運動:先減糖,再減脂
每周至少安排3-5次中等及以上強度的運動。快走、慢跑、跳舞、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有助于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脂質代謝,減少血栓形成,預防動脈硬化。
對肥胖者來說,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相結合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先做無氧運動(如卷腹、仰臥舉腿等)消耗掉體內多余的糖,后做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等)進一步消耗體內脂肪。無氧運動每次15分鐘到20分鐘,有氧運動半小時到40分鐘,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堅持每天訓練。
對太瘦的人來說,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和抗阻練習來增肌。
臨床上認為,合適的運動量應是運動后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感覺舒暢,無明顯疲勞感,第二天睡醒后心率仍然穩定。
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心率加快或減慢、血壓異常、運動能力出現下降、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談、面色蒼白等,應馬上停止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運動計劃。
綜合生命時報、搜狐健康報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