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報記者 張樂 報道】拍板相擊,琵琶弦動,洞簫聲起……福建南音名譜《百鳥歸巢》近日在閩臺藝術家南音音樂會上奏響。福建南音,又稱“南管”“弦管”“郎君樂”,2009年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千年古樂進入現代,面臨“時代之問”:古老藝術如何傳播?傳承人隊伍如何壯大?福建省級南音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素梅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表示,南音自成章法,千百年來沒有“聽眾”,只有參與者,需要慢下來體會其精華。過去43年里,她從馬來西亞到中國,從臺灣到福建,在中國各地和海外傳播南音,其實是唱“鄉音”給自己聽。而理解了這一點,便能理解南音的“曲高和寡”,也能從中找尋其傳播之道。
從臺灣到福建 “南音的根在泉州”
南音,發源于福建泉州,自漢代流傳至今已有千余年,被稱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
最近,林素梅輔導的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的孩子們,正在排演角逐第五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大賽的節目。近些年,培養下一代、傳播南音,已成為林素梅的忙碌日常之一。“我就是個幕后打雜的人。”她接受《中國新聞》報采訪時笑著說。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南音的演出、交流、教學活動受到影響,但林素梅與南音的緣分一直沒有中斷。她說,從自己與南音結緣超過40年的經歷看,唱南音,其實就是唱鄉音,每一個與南音有交集的瞬間,就是進行一場與自己的對話。
林素梅出生于馬來西亞,在她的記憶里,小時候,外公家里就是一個南音“排練廳兼交誼廳”,茶余飯后,長輩們吹拉彈唱,演奏南音,她也在跟唱中一點一點地學習。從10歲開始,她先后加入巴生永春公所南音組、巴生雪蘭莪同安會館南音組,在福建廈門和泉州、臺灣,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師從張鴻墻、卓圣翔、張東亞等名師,研習南音唱腔和樂器。
1989年,林素梅赴臺灣求學,在高雄師范大學就讀時從數學系轉至國文系,“只為南音”。她說:“畢竟,數學家很多,南音研究者少,而且需要加強與南音相關的文化底蘊和積累。”
2001年落籍臺灣后,林素梅開始頻繁往返于兩岸參加南音交活流動。2006年,她定居廈門,“福建永春是祖籍地,泉州是南音發源地,在福建,南音有根,落葉歸根,一切自然而然”。
如今,林素梅在閩南地區致力于南音的傳承,足跡遍及廈漳泉許多城鎮鄉村的南音社團。從幼兒園、中小學到高校課堂,她悉心傳授南音的演唱演奏技法,期待南音后繼有人。
五個音抒思鄉情 用音樂療愈心靈
對于一些初次接觸南音的聽眾來說,聽南音有如聽“天書”,這種古典雅樂不似流行音樂朗朗上口,也不像搖滾樂般張揚恣肆,如果不懂閩南話,唱詞發音還會成為理解這種音樂的“攔路虎”。如何才能真正聽懂南音?在林素梅看來,首先要弄懂南音的樂理。
她展示了組成南音的“樂隊”:以五人制為例,正中間者手執打擊樂器“拍板”,如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那般演奏,負責樂隊的“指揮”。其左邊分別是洞簫、二弦的演奏者,右邊則為琵琶與三弦,琵琶演奏者保持唐代琵琶的橫抱姿勢。參與者合奏發出中國五聲音調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還對應了五行,順序為“土金木火水”。
林素梅認為,南音講究“整體歸一”,起調后,管弦共鳴,各樂器在骨干音的基礎上豐富“血肉”,在看似簡單的五個音中演奏出參與者的心懷,自成一番氣象。
“南音追求平淡天然,慢而細膩,依照傳統指譜慣例,‘一紙相思’這四個字就需要唱大約五分鐘。”林素梅稱,在這種“慢”里,參與者能釋放心底的情緒,照見真實的自己。也因此,稱南音是一種“養生”音樂亦不為過。
音樂寄情,南音表達的是思鄉情愫。在海峽兩岸,人們將酸甜苦辣訴諸詞曲;在東南亞,與愛國華僑陳嘉庚同時代下南洋的祖輩們歷經九死一生,在橡膠園、罐頭廠里勞作后的間隙,娓娓傾吐鄉愁。
積極推廣 千年古樂不能成為絕響
林素梅稱,目前南音參與者的年齡有些兩極化,一邊是年長者,他們學習、演奏慢節奏的南音,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另一邊多為青少年,傳統文化獲重視的今天,非遺走進校園,孩子們接觸南音機會越來越多。
2018年,林素梅開始在廈門翔安區駐地教學,開展針對青少年學生的“歐厝南音泥土計劃”。
雖欣喜于年輕力量加入,但她也有遺憾。“有些孩子達到一定水平后,沒有再繼續。其實,那些高難度曲目才構成了南音最精華的部分,是先人的智慧,今人的財富。而且,高難度曲目的掌握者數量很少,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有限,如果后來者沒跟上,就可能造成‘古董級’曲目失傳,這非常可惜。‘活化石’需要‘活著’,才有意義。”
近年來,林素梅有意識地加大了對高難度南音曲目的投入。除了在廈門駐地教學時開展針對成人的高難度“大曲”的傳承外,她還于2019年策劃推動“中奧游艇杯南音七撩曲大會唱”,《心肝跋碎》《一紙相思》《我只心》等曲目輪番上演。南音中的“七撩曲”猶如宋詞的長詞慢調,一字多腔,極其舒緩,演唱難度大,被視作南音之精華。
林素梅認為,“傳播南音,傳統的口耳相傳方法受眾面有限,還需要多渠道推進。”
多年來,林素梅和其他推廣者一道,在不同的場合展演、傳播南音,如參加南音大會唱與多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演出;將唐詩宋詞或其他經典詩詞譜成唱詞;創辦公益網站福建南音網,將南音的樂譜、樂理等分類整理上網;2018年她擔任唱腔指導與二弦演奏的南音說唱節目《鄭成功·祖訓》獲得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入圍獎,也為南安市教育局主辦的《中小學生古詩詞南音唱》培訓近百名師資,兩項事跡為南安市成功獲評“中國曲藝之鄉”做出關鍵性貢獻;2019年起參與“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世界“非遺”南音曲庫》中的200首高難度曲目樂器演奏洞簫、二弦和三弦演奏……
為適應舞臺演出,堅持原汁原味的林素梅有時候也會作出改變,比如從“一字多腔” 轉為“字多腔少”,以適應時間較短的舞臺表演需求。
一邊演出,一邊教學,南音在頻繁的交流中得以傳播和傳承。迄今為止,林素梅已培養海內外學生數千人,已編著出版南音有聲書17套,演唱、伴奏、錄制南音曲目1000多首。目前,她參與錄制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世界非遺南音百課》傳承人示范教程已完成,不久的將來,學習者又能聽見屏幕里的親切問候:“大家好,我是素梅老師……”
【個人簡介】
林素梅,祖籍福建永春,1968年出生于馬來西亞,2001年落籍臺灣。臺北市兩岸南管音樂推廣協會理事長,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臺灣代表,福建南音網創辦人兼總編輯,廈門“歐厝南音泥土計劃”駐地藝術家。自2000年開始往返于兩岸,2006年定居廈門進行深化、廣泛的南音傳承與推廣。南音從藝43年,長期從事南音展演、教學、演唱(奏)、錄制與交流活動,被譽為“南音傳承使者”,2021年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代表性傳承人。
(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