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應妮)1959年發現的二里頭遺址,16日再次出現在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的通報中。近年來在都邑布局方面的考古進展,為二里頭遺址是夏代都城的論斷提供了更多實物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多網格式的城市布局,2021年以來考古工作陸續揭露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側夯土墻,遺址北緣中部首次發現較為豐富的制陶遺存,宮城西南角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祭祀區以西發現有二里頭文化大型居址及高規格墓葬,是探討早期國家都城制度、手工業與社會經濟、禮儀與喪葬制度等問題的重要線索。
事實上,聚落考古是考古學研究社會結構、關系的有效手段。剖析二里頭都邑聚落的構成要素、整體布局及其發展過程,可探索當時的社會結構、等級劃分,以及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統治模式,研究二里頭國家王權的特征及演變過程等重大問題。
趙海濤說,以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如同“九宮格”的布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祭祀區、宮殿區和官營作坊區這三個最重要的區域恰好在中路,宮殿區位居中心,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都城規劃特點。宮殿區居于核心,顯示了王權的至高無上、高度集中。
除宮殿區、作坊區以外的多個區域外側也以圍墻間隔和防護,這表明其重要性。同時,歷年來在其中多個網格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筑和墓葬,每個網格應屬不同人群,這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布局。他表示,嚴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重要標志。
與此同時,新發現的制骨、制漆、制陶的作坊,堆積豐富、遺物較多,將有助于理解二里頭文化在這些方面的加工流程和工藝。“這些發現是手工業考古和城市布局研究的重要突破,為研究二里頭王都的城市布局、規劃理念,以及手工業加工的技術、流程、組織、性質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填補了二里頭都邑布局和手工業考古的空白。”趙海濤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指出,二里頭遺址最近二十年的發掘讓考古人員對遺址的城邑結構和布局開始有所了解。目前的認識還集中在布局方面,比如“九宮格”布局、宮殿區居中等,各種作坊遺跡更證實了它作為都城的功能。(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