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秋意漸盛,蟹肥菊黃,9月23日,秋高氣爽中,秋天的第四個節氣秋分來臨。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從秋分這一節氣的命名中不難看出,這一日,陰陽相半,晝夜相等,露冷風清。同時,這天正好是立秋到霜降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之意,于是得名“秋分”。
過去,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極為重要的存在。因為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而中秋節也是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此外,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一節氣中,人們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珍惜著為數不多涼爽的仲秋之日。“成都人常說,‘秋分一過,白天短一線,夜晚長一線’。之后,氣溫逐漸降低,一夜冷一夜。”民俗專家劉孝昌說。
粘雀兒嘴寄望稻谷豐收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翻開古籍記載,就可看到古人將秋分劃為三候,意思是雷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之后便不再打雷了。同時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且秋分后天氣干燥,所以湖泊與河流中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便開始干涸。”劉孝昌說。
秋分時節到,農家自然也忙碌起來。金秋送爽,稻谷飄香,劉孝昌描述說,此時剛好是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時節,“稻谷收割完畢之后,農家還要忙著翻耕土地,準備播種。除了要積肥、堆肥,還會不時趁著秋日的好天氣晾曬新谷。”
說到農家的秋分習俗,甚為有趣的,還得數“粘雀子嘴”,主要在成都周邊農村流行。“昔日老成都郊區的農民,秋分大多是不勞作的,會休息一天。”劉孝昌說,這日農家時興吃紅糖芝麻餡兒的湯圓,家中婦女在前一日包湯圓時,總會準備幾個不包內餡的白湯圓。
“把這些湯圓煮好晾涼后,用一根細長的竹竿叉起來,再將這些竹竿分別插在田邊地角里,讓雀鳥來啄食湯圓。”原來,此舉的意圖,是農戶們希望黏黏的湯圓能夠粘住麻雀的嘴巴,免得它們吃糧食種子破壞莊稼。劉孝昌說:“有時家里的老婆婆,一邊叉湯圓一邊嘴里還要念叨兩句,讓雀鳥吃了湯圓就別來破壞莊稼了。當然,農家粘雀嘴的習俗也暗含著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稻谷豐收。”
望南極星收獲好兆頭
將時光往前推,能夠發現一項十分古老的秋分習俗,叫“候南極”。當下,這項習俗已經鮮有人知曉了。
“這項習俗就是望南極星,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老成都仍舊十分流行。”劉孝昌回憶說,因為中國地處北半球,因此南極星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見到,且極易消逝。且在古人的認知中,將南極星視為南極仙翁,也就是壽星,認為其是掌管長壽的神仙。古人把南極星看作祥瑞的象征,于是在秋分這一日,會去遙望這顆星宿。
《史記·天官書第五》中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秋分之日,帝王們會率領群臣,到南郊迎接南極星。
對于舊時成都的尋常百姓而言,能在秋分日看到南極星,也是祥瑞的兆頭。“雖然在秋分日,能看到南極星的機會不是很多,但人們還是懷揣著希望。通常,天還未亮,全家老小就起了床,站在街頭空壩里或池塘邊舉目眺望,運氣好時就會望到這顆南極星。”劉孝昌說,能看到南極星的時機,一般是天未亮的清晨,且必須是晴朗的夜空,南極星才會一閃而逝。對于看到的人來說,收獲的是一份好兆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分時節,田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民間更有豐富的食物可以品嘗。盡情享受為數不多的仲秋之日吧,不必為即將到來的蕭瑟景象傷懷。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