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劇小品《媽媽去哪兒了》

廣場舞《舞起來》

表演唱《陽臺的花兒開了》

湖北小曲《鶴歸來》
群星璀璨,共譜華章。9月15日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區舉行,作為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十九屆群星獎30件獲獎作品于閉幕式上收獲群星榮耀。我省音樂類作品《陽臺的花兒開了》和曲藝類作品《鶴歸來》獲得第十九屆群星獎。從獲獎數量上看,北京、廣東、山東3省(市)分別有3件作品獲獎;湖北、上海、陜西3省(市)分別有2件作品獲獎,我省獲獎作品數量全國并列第二。
本屆群星獎系列活動以“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來自全國各文化和旅游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宣教部等33家單位報送的145件作品和32個群眾合唱團隊參加群星獎決賽,充分展示了近三年來群眾文藝創作的最新成果。
在群星獎等多個領域的亮眼表現,延續了我省群文創作的“湖北現象”。本屆群星獎首次將廣場舞、群眾合唱納入評獎范圍,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群眾合唱等門類作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決賽。我省音樂劇《媽媽去哪兒了》、廣場舞《舞起來》、表演唱《陽臺的花兒開了》《五蝦鬧鲇》、湖北小曲《鶴歸來》、故事《還錢》、男子群舞《國風墨韻》和咸寧香泉合唱團群眾合唱等8件作品和團隊進入群星獎決賽,是群星獎評獎辦法改革以來,我省入圍決賽作品數量最多的一次。
緊扣當下偉大實踐 傾情講好中國故事
來自宜昌夷陵的“小陽臺”成功綻放于群星獎的“大舞臺”,表演唱《陽臺的花兒開了》總導演周莉珺談起獲獎感受,激動地說:“《陽臺的花兒開了》創作動機源于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作為基層群文人,身在抗疫主戰場,有責任用藝術的方式去記錄和傳播作出犧牲的凡人風采,去挖掘抗疫中溫暖瞬間,去講述和傳遞英雄湖北、英雄人民的故事。”
該作品以陽臺為背景,以花開為主旨,演繹了疫情期間“隔離不隔愛”的真情。歌詞樸實親切,以小見大,選擇“陽臺”這一尋常又特殊的場景,表達了對春天的向往和對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在音樂創作上,整體是以音樂劇的形式來表現,獨唱、重唱、多聲部合唱,多次轉調,隨著音樂的推進,仿佛能感受到“花兒開了”的綻放過程。在舞蹈構架上,作品將普通百姓的角色與心聲,置于大寫意的樓宇陽臺,融入沉浸式的影像互動中,將歌曲有層次、有畫面、有真情、有創意、有美感地呈現。汗濕的衣衫、破皮的膝蓋、來不及吃完的盒飯,周莉珺介紹,在作品打磨的三年里,不論臺前還是幕后,除了苦練,還是苦練。周莉珺說:“群眾文藝創作源自生活,但也要有精品意識,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只有精品才能贏得群眾的喜愛。”
此次參賽的音樂劇小品《媽媽去哪兒了》,同樣聚焦疫情期間平凡人,該劇主創表示,“劇本改了10稿,不要‘賣慘’、煽情,我們就是把英雄人民的故事真實地講出來、演出來。”
《還錢》是長達12分鐘的單人曲藝作品,其中塑造的人物角色有十余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強有弱……作品精心設計和處理了每個角色,盡顯眾生百態。用說吸引人、用演抓住人、用情感動人,真實、生動地呈現市井百姓生活,準確傳達了誠信、友善、互助的立意,將溫暖細膩的人間情意呈現在觀眾眼前。
廣場舞作品《舞起來》在群星獎競演時,刷新大眾對廣場舞的印象:年輕、時髦。編導劉曉梅介紹,這首被演繹多次的經典音樂,此番進行了多方面的升級。“我們加入了新歌詞,加入土家擺手舞元素,讓湖北地域特色更為顯著。在湖北人演繹的廣場舞中加入湖北方言Rap(說唱),更能表達湖北人的精氣神。”
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群星獎是我國群眾文藝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政府獎,于1991年設立,每三年一屆,和文華獎一樣都是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群星獎的獎勵對象都是非專業的基層群眾,表演形式不設門檻、適合基層演出。我省此次所有參賽作品都帶有濃濃的“時代性”“煙火氣”和“人情味”。
匠心營造藝術之美 傳承荊楚優秀文化
唱湖北小曲,拿群星大獎。“手拿碟兒敲起來,黃鶴放歌楚天臺。鐘鳴鶴舞心激蕩,再唱一曲鶴歸來”,這是曲藝作品《鶴歸來》的曲詞。《鶴歸來》以湖北小曲這一極具湖北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采用擬人手法,通過一群代表武漢形象的“黃鶴”的視角,運用豐富多樣的唱腔曲牌、婉轉動聽的演唱表演方式,展現英雄之城武漢的風采,歌頌偉大的抗疫精神。
湖北小曲《鶴歸來》開頭即是全國人民熟知的“手拿碟兒敲起來”,靈動輕巧地敲醒了觀眾耳朵。該節目以武漢郵政藝術團為主創團隊,在湖北小曲國家級傳承人何忠華等大師的指導下,以最具湖北地方特色的說唱音樂曲種,展現濃郁的地域風格和時代特色。《鶴歸來》的主創龔焰分享了作品在3年時間里的“三磨”心得:“創作的過程很折磨,作品要不斷打磨,才能展現藝術的魅力。”《鶴歸來》最初的形態是獲得楚天群星獎大獎的琵琶彈唱《鶴歸謠》,以舞蹈為主要呈現形態。經專家論證打磨,最終在群星獎舞臺綻放的是湖北小曲《鶴歸來》:國家級非遺項目“老調重彈”,國民度極高的“手拿碟兒敲起來”開啟全新敘事,豐富多樣的漢腔漢調,婉轉動聽的演唱表演方式,展現可親可愛的武漢形象。
“嘰咕噥咚吔,蝦子那個歡,殼子硬哎,背高嗯嗯聳……”,表演唱《五蝦鬧鲇》來自傳統腔調,但全新的演繹賦予江漢平原古老歌舞“蝦子燈”新的創意和生命力。“五蝦鬧鲇”俗稱“蝦子燈”,原是流傳于荊州民間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歌舞形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因“鲇”與“年”同音,“五蝦鬧鲇”有“萬物共榮,普天鬧年”之意。
男子群舞《國風墨韻》萃取國畫、書法的精髓,采用寫意手法,將傳統長綢扇元素融入到古樸典雅的舞蹈中,墨起、墨落,形成意趣綿延的山水意象。作品編導兼領舞劉巍介紹,《國風墨韻》在點染招式中塑造出古典風流的傳統舞蹈文化體態形象和高遠的意境,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氣質韻味和文化自信。
此次群星獎在全國多地接力舉辦,我省最早進入決賽圈的是咸寧香泉合唱團,他們參加群星獎群眾合唱決賽的參賽曲目是《致敬春天 致敬合唱》和《憶秦娥·婁山關》。其中《憶秦娥·婁山關》因詩詞與音樂完美結合,民族調式與西洋作曲技法交融,成為詩詞合唱的經典作品之一。咸寧香泉合唱團多聲部配合演繹的《憶秦娥·婁山關》,交織出層次豐富的聽覺體驗,傳遞出真摯熱烈的赤子深情。
文化惠民滿足新期待 共同締造美好生活
9月20日,在我省群星獎創作座談會上,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是我省群文創作的根本遵循,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等相關部門出臺《關于繁榮湖北群眾文化的意見》,印發《湖北省“十三五”時期繁榮群眾文藝的實施方案》《湖北省繁榮群眾文藝“雙百工程”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全省社會文藝團隊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了群文骨干培訓機制、群文創作幫扶機制,全省形成了有政策指導、有輔導幫扶、有人員培訓的“三有”群眾文藝創作機制。
該負責人介紹,湖北群眾文藝創作數量多、質量高,精品迭出,被全國同行譽為群文創作的“湖北現象”。一是群眾文藝創作主題鮮明,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如表演唱《桂花樹下》《我們的季節》《響竹歌》,舞蹈《跳花鼓》《村里那座山》《困在時間中的你》,湖北大鼓《詩仙擱筆》等,這些作品突出慶祝建黨百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擊疫情、文旅融合等主題,同時,扎根基層,講百姓身邊事,唱群眾心里話,演人民生活情,充分反映了火熱的現實生活和新時代新風貌。二是群眾文藝創作水平不斷提高。本屆參賽作品,經過反復修改、打磨,充分體現了荊楚優秀傳統文化、風土人情,集中展示了近三年來我省群文領域的豐碩成果。三是服務人民群眾成效顯著。通過精準配送、惠民巡演以及組織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等多種方式,堅持組織開展各類群文演出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
以群星獎活動為引領,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動的“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群眾文化活動正在全省蓬勃開展,通過“湖北公服云”平臺讓全省優秀的群眾文藝作品在“云端”盛放,打造永不落幕的群眾文藝盛宴。目前,全省舉辦群眾文化活動超過7100場,惠及1.471億人次,其中線上1.135億人次。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廳將組織優秀群星獎作品巡演,同步組織開展進校園、進軍營、進企業、進社區系列活動,對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堅持創精品、擴影響,指導全省群眾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走得出去的荊楚文藝精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與人民群眾共同締造美好幸福生活。
文圖:鄂文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