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 通訊員潘慶芳、向安芹、陳艷君)深秋時節,武陵山區的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層林盡染,景色宜人,自駕游客蜂涌而至。
海拔1500多米的351國道千丈巖公路驛站停滿了小車,過往司乘人員停車餐飲、休憩購物、觀景入廁,驚嘆千丈巖公路的鬼斧神工,尤其是在“開天辟地”雕塑旁留影的游客絡繹不絕。
五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公路建設養護發展中心主任魏華鋒自豪地說:“用心養好路、保暢通,巧妙地將諸多文化元素融入公路沿線,既宣傳了優秀文化,又方便了游客打卡,還能讓人留戀忘返,實現文化潤路,助力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
巧妙融入公路文化
走進色彩斑瀾、花草綻放的千丈巖公路驛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清新亮眼,五峰公路文化撲面而來:既有五峰交通旅游線路與景點介紹,又有免費充電、公路旅游咨詢服務站;既介紹20世紀50年代“虎口拔牙”、懸崖邊鑿通千丈巖公路的艱辛歷程,又有幾組雕塑重現當年修路場景;既建有方便游客觀景拍照的觀景平臺、賞景亭、網紅打卡路、交通星地標,又因地制宜把交通廁所建在觀景平臺之下,實現了有限空間的巧妙利用……
分管交通工作的五峰縣副縣長唐守疆說,五峰交通筑路人創造的“開天辟地、戰天斗地、腳踏實地”的“千丈巖精神”,不僅一直激勵著一代代五峰交通人,而且在五峰大地生生不息,激勵著五峰干部群眾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如何服務好司乘又不增加管理成本?五峰縣公路中心發動村民共商共謀,對千丈巖公路驛站采取以商管廁、以商養廁。
石橋溝村村民張家成負責該驛站保潔、土特產銷售、客串免費講解員。他說:“驛站成了網紅打卡點,節假日一天客流量2000多人,衛生搞干凈了游客也愿意來,講好文化故事,提高了驛站人氣,驛站年綜合收入30萬元,村民的獼猴桃、野生天麻、拐棗等能變成錢,我個人有收入還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傳承公路文化,打造景觀節點。在351國道鳳凰山段上下坡回頭彎處,施工時挖出一個烏龜形狀的大石頭,公路建設者就地取材,修建了“平安‘歸’(龜)來”的雕塑花卉園,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成了路邊小景,給過往司乘帶來美的享受。
車行干凈整潔、絢麗多彩的351國道,步移景換、一彎一景,尤其是上下坡彎道處,黃黑相間的廢舊輪胎裝飾的柔性防撞墻成為一景,既美觀大方,又有警示防護作用。
公路部門還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為沿線鄉村增設文化旅游標牌,服務鄉村旅游,促進村民增收。引導沿線村民加入公路義務監測員隊伍,共同締造平安出行路,實現路地文化相融共贏。
保障暢通是公路的“根”,融入文化是公路的“魂”。為把351國道建成文化景觀路,占地2000余平方米、10余臺套不同時期修路機械設備、講述五峰公路發展史的公路文化公園已進入收尾階段,將會成為又一個新的網紅打卡點。

創新傳承非遺文化
暢美公路,合力共建。為進一步提升351國道形象,五峰交通公路部門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投資,打造9個區域、20多個項目、2300多米長的非遺文化彩繪長廊,將南曲、擺手舞、板凳龍、十碗八扣抬格子等場景,圖文并茂地手繪在邊坡石墻壁體上,既傳承了非遺文化、提升了公路形象,又增強了游客對土苗文化的了解,還延長了旅游產業鏈、助力村民增收。
千丈巖公路驛站對面石墻壁體上,國家級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的畫像、介紹等,吸引了宜昌游客劉先生及朋友,“真沒想到,五峰景色美,公路沿線文化氛圍濃,公路增添了歷史記憶和文化風景線,成了純公益性的非遺民俗博物館,我們要多玩幾天。”
非遺文化喚醒鄉愁記憶。五峰縣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覃遠歆說,感謝交通公路部門以一軸軸栩栩如生的非遺畫卷展現武陵山區(鄂西南)非遺文化,讓邊坡石墻壁體“說話”、“講故事”。
張家成笑著說:“公路沿線的非遺文化,直觀易懂、寓教于樂,既有顏值又增氣質,大大增強了土苗后人的自豪感。”
陽光下,351國道邊一個個豬肝色的小棚子格外引人注目。方便停車時,走近工藝品般精致的小棚子,只見三面繪有土家族的白虎圖騰,安裝有門,上面印有“小心駕駛 注意安全”“雪天路滑 謹慎駕駛”等提示,外觀一致且有編號,但不知用途?
五峰山通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付正權說,五峰公路海拔高,冬季經常大雪封山、結冰凍凌,盤山路的88個吉祥屋就是避險防滑料儲藏室,專門儲備防滑料,道路積雪凍凌時,將防滑料鋪墊在道路冰凌上,避免車輪打滑,確保通行安全。
公路保暢物料儲存與土家族文化的有機融合,并成為351國道沿線一道景觀,逐步將“旅游公路”轉化為“公路旅游”,五峰交通人傳承土家族文化的創新之舉真是別出心裁、令人回味。
五峰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張忠華說:“美麗公路融入紅色、非遺等文化元素,既提高了公路形象、豐富了公路內涵,又助力了全域旅游、促進了鄉村振興,成了五峰文化的新地標,這是交通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又是交通人講述文化自信自強故事的有益探索,還是交通人不斷引領精神共富的重要途徑。”
文化潤路,扮靚詩意坦途客自來;以路串景,助力全域旅游更“生財”。蜿蜒武陵群山之間的351國道文化景觀廊道,成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五峰全域旅游、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一幅書寫公路文化、凸顯鄉土特色、融合山水風貌、展現生態之美的多彩畫卷,正在武陵山區緩緩鋪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