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簡正面

水簡背面

五龍宮遺址遠景航拍。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王昱峰、魯黎)11月17日,從湖北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匯報會獲悉,持續3年的五龍宮考古發掘收獲重大,其中出土的“水簡(發現于水井的石刻)”,是全國首次發現的明代皇帝敕命的“投龍”簡,系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進行祭祀的重要實物。
五龍宮,位于湖北十堰市武當山,是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九宮八觀”之一。根據文獻記載,五龍宮始建于唐代,明代興盛,清代之后逐漸衰敗,成為遺址,遺址本身同時具有皇家與道家宮觀的兩個關鍵特點。
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介紹,配合武當山五龍宮文物保護工程,為深化武當山文化遺產內涵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9月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五龍宮中區南廂房以及南區進行整體揭露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主要發現10座房址及兩處水池,出土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水池底部的三組浮雕——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搗藥浮雕(寓意日月),浮雕年代上限可至北宋,是湖北省內目前發現最早的宗教祭祀場所遺址。同時出土的明代“水簡”為全國首次發現的明代皇帝敕命的“投龍”簡,反映了永樂皇帝命令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在武當山修建“金箓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的歷史事件,是明代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進行祭祀的重要實物。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學、文獻學的研究基礎上,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開展古建筑學研究,與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開展建筑和造像材料的研究,與四川大學開展宗教學研究,均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在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匯報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及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3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
專家們認為,五龍宮遺址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化,是湖北省內迄今為止發掘等級最高、遺跡保存最豐富的道教宮觀遺址。該考古發掘是近年來湖北地區一項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成果,也是全國宗教考古與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發掘的遺址規模宏大,又融于山水,為中國明代道教宮觀建筑布局和官式建筑工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欄圖片均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