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日本首映并舉行紀念研討會 聽葉嘉瑩講述“詩詞人生”
【《中國新聞》報作者 魏寒冰 見習記者 華卓瑪 報道】一身素雅的衣飾,一頭華發,一位老人在抑揚頓挫的吟誦中“復活著詩人的生命”,亦回顧著自己一生的平仄。這是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的一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詞的女兒”葉嘉瑩正對著鏡頭,講述著自己與詩相伴的一生。目前,這部由中國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配樂的文學紀錄片,正在日本熱映。中國一代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幽美與光華,再一次以“詩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
“弱德”:半生飄零 從詩詞中汲取力量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拍攝制作歷時三年,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取景拍攝,十七次深度拍攝葉嘉瑩,并采訪臺灣作家白先勇、席慕蓉、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四十多位親友學生。
在影片的講述中,有對家人和恩師的回憶。“屋脊模糊一角黃,晚晴天氣愛斜陽。”北京察院胡同四合院東廂房的屋脊上,染著一抹晚照的夕陽,背后的碧空中隱現著半輪初升的月影。1924年,葉嘉瑩就出生在這個四合院。葉嘉瑩的祖父葉中興是光緒二十年的進士,在葉嘉瑩的記憶中,老宅門前還有黑底金字的“進士第”牌匾。她的童年便在碧天沉靜的四合院中,與古典詩詞結緣,伯父葉廷乂是她的詩詞啟蒙導師。
葉嘉瑩一生坎坷多艱,她讀初二時,炮火在盧溝橋響起,從此開始經歷戰亂、饑荒、流亡……葉嘉瑩的父親葉廷元原在上海中航公司任職,抗戰爆發后被阻隔在后方,久無音信,母親李玉潔憂傷成疾,身體漸衰。葉嘉瑩十八歲時,母親逝世,她寫下《哭母詩八首》,“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趙鐘蓀赴臺。彼時的葉嘉瑩,未曾想到此去是歸期遙遙的遠行,她隨身帶了老師顧隨的兩皮箱課堂筆記。
抵臺第二年,丈夫入獄,她也被牽連受審。4年后,丈夫出獄,一家人的用度都靠她教書所得。所幸,她始終有詩相伴,聊以慰藉。她寫下“一任韶華隨逝水,空余生事付雕蟲”。隨著韶華漸逝,本以為一切“向平愿了”,可年過百年的葉嘉瑩卻又經歷了大女兒女婿遭遇車禍罹難的變故。葉嘉瑩閉門不出,痛書10首哭女詩。幾天后,她又重新投入工作,老友劉秉松記得,葉嘉瑩“眼圈一紅,就過去了”。
王國維曾寫下“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從小研讀王國維詩詞的葉嘉瑩任教后常常提起這句話,這亦是她人生的寫照。但葉嘉瑩在講詞時創造出一詞——“弱德”。一生相伴的詩詞使葉嘉瑩擁有“弱德”,即使遭遇“百兇”,依然擁有如竹般的韌性。
《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曾評價,“弱德之美”乃人生屢現絕望的狀態中,能夠通過詩詞生存下來的精神。葉嘉瑩也承認,對古典詩詞的熱愛,讓她保持了樂觀平靜的態度,她只是“把苦樂平淡化了,沒有哪個會傷害到她”。
報國:回國教書是她唯一主動爭取的事
詩詞賦予葉嘉瑩“弱德”與淡雅,她亦期待著將美好的詩詞傳遞給年輕一代。葉嘉瑩的從教經歷遍及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加拿大,在日本也有不少知音。她99歲的傳奇人生,正是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注腳。
教室的走道間“塞”滿了學生,甚至連窗戶上也“掛滿”了人,這是葉嘉瑩在臺灣上課時的情景。她先從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講起,解說詩人寫詩時的際遇和心情,解說詞句音律和文字技巧,再論詩句如何承受生命,最后將整首詩吟誦一遍。有學生評價葉嘉瑩吟詩時令人陶醉的狀態:“陽光照射到她如玉的容顏時,她仿佛是從古典扉頁中走出的詩神。”
紀錄片中,有學生回憶,學校為了控制上課人數,給學生發了聽課證。而學生們為了旁聽,甚至“偽造”了聽課證。
聽說祖國恢復高考后,葉嘉瑩寫下“他年若遂還鄉愿,驥老猶存萬里心。”1978年,她寄出回國教書的申請,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動爭取的事。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這是葉嘉瑩回國之后寫下的是詩句。自此,她每年假期自費飄洋過海回國教授詩詞。
1993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創建了“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后改名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7年,她又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在南開以老師顧隨先生的名義,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
葉嘉瑩晚年常說:“我已經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我要是只看到我自己個人生命的得失、禍福,那么個人是短暫的,但是如果我以自己短暫的生命為我們這個綿遠的、久長的文化做出點事情來,那就總算是盡到了自己應盡的一點責任。”
傳承:中國古詩詞打動異域年輕人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掬水月在手》日本首映式、以及在早稻田大學舉辦的研討會吸引了百余名中日友人,在兩國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影片中,葉嘉瑩老師像在學校講課一樣,講解了詩詞非常精妙的地方,傳達了中國詩詞的魅力。”早稻田大學教授河野貴美子在研討會上分享了對于葉嘉瑩詩詞的看法。片中令她印象深刻的鏡頭,是葉嘉瑩與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的交流。“對外國人來講,宋詞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宇文先生當初說不喜歡宋詞,但聽了葉老師的課之后,他就變成非常喜歡宋詞的人了。”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陳慶妃聽完研討會,在資料上寫滿了筆記。她對《中國新聞》報記者表示,葉嘉瑩先生與世紀同行,輾轉美國、加拿大,繼而東渡扶桑,將中國藝術風雅傳承、流播,堪為儒家文明的現代典范。《掬水月在手》從詩文與音樂的視角復蘇了中日兩國觀眾遙遠的唐風記憶,紀錄片以中日藝術家的攜手為契機,在東亞文明互鑒的視野中達成新的歷史認知。
教書數十載,桃李滿天下,葉嘉瑩的學生有華人,也有外國人。1966年,葉嘉瑩赴美國講學,1969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給了她終身聘書。她的父親亦鼓勵她去海外教書。葉嘉瑩自謙地稱:“我的父親英文很好,我是用不通的英文去給人家講課。”為了更好地給學生講課,她曾拼命地查英文生詞,旁聽外文系的詩歌和文學理論課程。雖然英語文法和發音不盡完美,她的課仍受到學生歡迎,并深深打動著異域年輕人的心。
葉嘉瑩在古典詩詞和文化研究領域造詣精湛,受到廣泛認可。“她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與葉嘉瑩共事過的學者——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葉嘉瑩把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特質以及傳統的詩學,放在現代時空的世界文化大坐標中,并努力為之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隨著葉嘉瑩的腳步,中國詩句中的意境之美,內涵之美來到大洋彼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呈現的不僅是葉嘉瑩的一生,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完)(《中國新聞》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