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北京報道
近日,全國兩會在京召開。如何直面老齡化進程,搭建多樣化、多層次的“中國式”養老服務體系,再度成為討論焦點。
3月5日,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應涵蓋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擴大普惠養老供給,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和管理,研究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時間流逝不可逆轉,個體也注定無法回避衰老。當前,全球社會步入老齡化已不可逆轉,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22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8%;65歲及以上人口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4.9%。據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33年,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總人口的1/4;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占比超過總人口的1/3。
直面老齡化,了解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如何作用于社會生活,事關社會中的每個個體。當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較短,人口老齡化具有規模大、速度快的特點。與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更大挑戰。
整體而言,我國老齡化進程具有諸多“中國式”特點:一是“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問題嚴重,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政策尚不完備;二是老年人群體異質性強、需求層次多樣;三是區域和城鄉差異大,農村養老挑戰嚴峻;四是具有體制和基層組織優勢,多元責任主體發揮合力。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與國內高校首家老齡研究實體智庫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立足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積淀、老齡化進程、地區發展情況以及治理體系,探討老齡化進程中,“中國式”特點、困境、挑戰與機遇。
為什么我們需要談論“中國式”養老?
人口老齡化給“中國式”養老帶來的挑戰是直觀的也是復雜的。作為人口現象,老齡化將明顯的改變中國的人口結構,而這種變化將會作用于微觀個體、中觀產業和宏觀社會,并從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報告》指出,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社會將面臨家庭功能弱化、養老服務支付渠道不足、醫療照護需求攀升、農村養老服務少供給供短缺給、城市養老服務結構失衡等問題。
例如,人口結構將日益老化,家庭功能弱化。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城鎮化率增長,我國家庭結構日益簡化,老年群體與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的養老需求上升。
失能半失能人口規模擴大,醫療照護服務需求量攀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齡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對照護機構護工的需求將明顯增加。
適老化環境建設基礎差,物理環境改造缺乏標準和深度。當前,我國的適老化環境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物理環境的適老化改造兩大問題:一是缺乏權威、統一且完善的適老化改造標準;二是已經開展的適老化改造工作存在著改造不徹底、工作表面化的現象。
直面老齡化 積極把握時代潮流下的“中國式”機遇
挑戰和機遇總是一體兩面。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把握發展機遇,將會是“中國式”養老破解困局、繁榮發展的關鍵。
厘清“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挑戰后,《報告》進一步從將從宏觀政策環境、傳統文化背景、老年財富積累、科學技術發展與養老產業融合五個角度對當下“中國式”養老可以把握的機遇進行梳理。
例如,政策環境方面。當前,老齡問題被視為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中國式”養老的發展將會長期持續處于一個較為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中,如果能夠充分把握這種政策機遇,就能將機遇催化為紅利。
傳統文化背景方面。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文化綿延數千年面,在中國的文化語境和生活情境下,家庭和社區還有其獨到內涵。“中國式”養老毋庸置疑具有獨到的家庭文化優勢,而我們的“社區”亦異于西方,中國文化情境下的“社區”脫胎于傳統鄰里文化和鄉土傳統,是由眾多家庭集匯而成的“擴大的家庭”,更接近于“社群”的概念。
老年財富積累方面。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若能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有效培育老年人口消費需求,就能及時把握機遇,充分挖掘未來老年人的消費潛力,促進“中國式”養老的蓬勃發展。
養老產業融合方面。《報告》對養老市場中的基礎設施、服務機構進行深度調研發現,當前,金融、醫療、地產等跨領域在養老市場的合作已十分常見,多元主體積極參與、有機融合。
以綜合金融集團中國平安為例,近年來,中國平安已推出中國版"管理式醫療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與醫療、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相關的市場供應方,積累平臺整合優勢,形成“金融保障+健康管理+品質養老”的一體化模式,布局“金融+養老”“金融+健康”等產業生態。
平安的養老服務模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基于金融產品積極布局“金融+養老”和“金融+健康”創新。在養老資金端,平安推出個人養老金、養老年金、稅延養老險、商業養老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多種金融產品,平安銀行、平安人壽、平安養老險和平安基金積極參與到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布局匯總。二是基于集團金融醫療科技整合優勢搭建全生命周期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國平安已經打造出“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 “保險+高端康養”的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其中居家養老方面已經覆蓋40余城,高端康養方面已陸續在深圳蛇口、廣州荔灣、上海靜安等一線城市落地頤年城項目,并針對新一線城市如佛山等推出"逸享城"項目。三是精準定位養老需求、提供專屬定制化服務,不論是健康管理、高品質康養社區還是居家養老服務,平安始終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為廣大老年群體提供高品質的養老解決方案。
老齡化進程仍在加速。錨定發展機遇的同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應把握窗口期,促進健康老齡化相關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強化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老年健康的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的養老服務發展階段已由建立初期的“強機構”模式發展至當下的“高質量”模式。總體來說,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逐步明確,政策法規建設不斷推進,養老服務多元化投入格局日趨形成,覆蓋范圍逐步擴大,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我國養老服務政策制定也從注重家庭和個人責任轉變到多元主體責任并重,從強調單一政策發展到注重綜合政策體系構建,從側重宏觀改革到講求精細發展。過去十年,中國的養老服務體系經歷了跨越式發展,但還處于初級階段。展望未來十年,會趨于成熟定性,邁向高質量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