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昆明5月19日電 題: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唱響“深山里的巴洛克”
作者 熊佳欣
“拿起鋤頭就種地,放下鋤頭就唱歌。”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群擁有“天籟”之音的苗族村民,他們組成了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簡稱“小水井合唱團”),以西方美聲唱法演唱世界名曲與云南民歌,屢次登上國際舞臺,唱響“深山里的巴洛克”。
2002年,小水井合唱團在富民縣小水井村成立。在這個只有140多戶人家的苗族村落里,村民們從小就跟父輩學習唱歌。團長張曉明介紹,18世紀,來自西方的音樂傳入小水井村,當時正是巴洛克藝術風格最為興盛并誕生歌劇與美聲唱法的時期,美聲合唱通過口口相傳在小水井村傳承至今。
張曉明表示,近百年來,西方合唱藝術經過不斷發展和演變,而小水井卻保留了最傳統的美聲合唱技巧,由此吸引了不少國外音樂學者到此“尋根”。“大家很難想象,在中國西南邊陲的深山里,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能以西方美聲唱法演唱巴洛克等風格的音樂,與當地苗族民間音樂相融相生。”
“西方美聲唱法需要充分利用身體發出共鳴,這種感覺很奇妙。”在小水井合唱團現任指揮張茉綠看來,種地就像與自然交流,唱歌則是同自我的對話,二者都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2004年,小水井合唱團首次通過電視節目在中國觀眾面前亮相,隨后同俄羅斯愛樂樂團在北京大學合作演出,從此不斷登上愈發廣闊的舞臺。
2018年,小水井合唱團應美國紐約愛樂樂團、英國倫敦愛樂管弦樂團邀請,前往美國、英國參加中國新年音樂會,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費舍爾大廳、英國皇家節日大廳等劇場進行了16天演出。
“在海外的每場演出,都能收到觀眾熱情的掌聲與贊美。”張茉綠回憶,“我們身穿苗族服飾,以美聲唱法用英文演唱,這樣的反差帶給觀眾巨大驚喜。”除了世界名曲,巡回演出曲目還包括《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向各國觀眾展現云南民族文化。
當合唱團走向世界的同時,小水井村的生活也在悄然改變。“合唱團剛成立時,村里都是泥土路、土坯房,下過雨時只能光腳踩在泥地里排練。”張茉綠說,在艱苦的歲月里,是音樂讓大家團結在一起,分享其治愈心靈的力量,宛如點亮生活的光。
“因為熱愛音樂,我們也向往歌詞中描繪的真善美,并努力用勞動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張茉綠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實施,小水井村民都蓋起了磚房洋樓,合唱團也有了演藝廳。如今,小水井村發展種植蔬菜200余畝、林果1000余畝,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人民幣。
最近,小水井合唱團正忙于一場重要演出,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主辦的民歌大觀“深山里的巴洛克”音樂分享會于5月19日拉開帷幕,當天也是小水井合唱團成立20周年慶典。
“我們希望嘗試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全新形式,讓更多觀眾聽到小水井合唱團的聲音。”張曉明說。(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