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高凱)耗時6天成功搶收62.66噸水稻,從看說明書開始研究打谷機的使用方式,頂著風雪在田地里挖溝排水……這些遠離大多數人的農耕作業,通過勞作互動紀實綜藝《種地吧》,以一種超長紀實的全記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
日前,針對這檔綜藝節目,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機關服務局主辦,廣電新視點中心、中國紀錄片網承辦的研討會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
研討會圍繞節目在價值立意、內容呈現、創作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突破,以及影視節目如何更好地助推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文化傳承、青少年教育等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紀實節目《種地吧》以“勞作本色、紀實屬性、成長主題”為關鍵詞,通過記錄10名年輕人播種、灌溉、施肥到收獲的勞作實踐,勾勒了青年人扎根鄉村的動人畫卷,同時,聚焦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時事主題,被認為為國產紀實節目與主流價值的有效銜接提供了創作方法論借鑒,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機關服務局副局長張宇發表致辭指出,《種地吧》作為一檔鄉村題材的節目,在熱火朝天的農耕圖卷中投射出千百年來積淀的勞動智慧和生活哲學,不僅讓觀眾了解手中糧從何而來,更以小見大地探討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等宏大主題。
藍天下傳媒集團總裁、《種地吧》總制片人章碧珍介紹,《種地吧》從無到有經歷了長達三年的醞釀期,節目從立項拍攝至今也已近一年,雖然第一階段的拍攝任務已經結束,但農業的故事、新農人的故事不會停止。
《種地吧》主創代表總導演楊長嶺表示,《種地吧》的創作初衷不是將其定義為真人秀,節目模式是完全創新的,拍攝過程也非常艱辛,節目組是在用很笨的辦法記錄種地小隊的成長過程,主創人員和10名少年同樣都“干了一件有結果的事情”,踐行和印證了節目的最初立意——“你只要用心、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一切都會變得有價值、有收獲”。
種地小分隊代表蔣敦豪、趙一博分享了參與節目的心得體會,蔣敦豪表示,200天的種地生活不僅讓他學到相關的農業知識,也收獲了友情與親情,這段經歷豐富了他對人生的認知。趙一博表示,新農人的身份帶給他自豪感,深厚的友情讓自己充滿戰勝困難的勇氣,種地小分隊將繼續關注農業,發現農業,投身農業。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認為,節目極具歷史眼光與家國情懷,緊扣社會呼喚和時代召喚,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營造了真實的接地氣的感受,情節設計自然流暢,內容豐富生動,思想表達追求生活化。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稱,《種地吧》以一種社會紀實的方式讓中國電視在內容層面走出舒適圈,放棄重裝備與大體量的炫技方式,帶給觀眾真實感和泥土味,并引發社會的思考,這體現出一個節目“向內轉、向下沉”的轉型與創新突破。這樣一場在中國的泥土上做的“實驗”,傳達著節目組對“相信土地的力量”的價值思考,蘊含著“相信中國少年的力量,相信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力量”兩種意味。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任道遠對研討會進行總結時提煉了《種地吧》對于綜藝節目創作的借鑒經驗:處理好宏大主題和真實體驗的關系;處理好后續流量和積累新人的關系;處理好休閑娛樂和傳遞情感價值的關系。(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