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羅恰
1993年冬,湖北荊門市郭店1號楚墓發掘出一批戰國楚簡,數量有800多枚,其中有字簡共703枚,這就是著名的郭店楚簡。這批楚簡包含多篇重要的先秦文獻,其中有一篇失傳的文獻,整理者據簡文命名為《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共存14枚簡,7枚完整,7枚殘缺,現存305字。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6.5厘米,上下兩道編線間距為10.8厘米。因竹簡的形制、字體與郭店楚簡《老子》丙種相同,整理者推測,它們原來可能合編為一冊,但由于內容不同,仍將其單獨成篇。
《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指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太一先生成水,水反過來反輔太一,而后生成天地、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濕燥、歲。《太一生水》把水納入了宇宙生成系列中,認為太一和水是“太一生水”、“太一藏于水”的雙重關系。太一和水先于天地而存在,強調了水在萬物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古代哲學特別重視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又象征事物的演化。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一直與水相伴相生,在我們的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水元素”。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將水排在“五行”之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認為水最接近道。儒家以水比德,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荀子說:“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突出了水的審美教化意義。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孕育了萬物的同時,也具有毀滅性。先民們既感戴水,也敬畏水,更執著追求能夠利用好水,更好地造福社稷民生。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后人稱頌不已,印證了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水是整個生態的核心,沒有水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文明。在新時代,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關乎百姓福祉,關乎民族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將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綠色發展要求貫徹始終,努力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中國,這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太一生水》釋文: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1
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2
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3
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4
【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5
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又【始】,□□□6
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7
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8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積于【弱】……9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請問其名?以10
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11
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并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12
于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不足于上】13
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4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