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的情緒問題頭疼: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愛哭鬧、拒絕分享、出現分離焦慮、叛逆、不聽話、挑戰父母的底線……
教育的本質是關系學,而處理關系最重要的是處理情緒。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接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讀懂孩子的情緒信號:你的孩子并不淘氣》或許能幫到家長。

《讀懂孩子的情緒信號:你的孩子并不淘氣》書封。 接力出版社供圖
書中,作者凱特使用蜥蜴、狒狒、貓頭鷹的生動比喻,帶讀者讀懂孩子的情緒信號,通過兒童腦科學知識的運用,讓育兒變得更加輕松。這是一本幫助家長緩解自我焦慮、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教育指南,指導家長幫孩子甩掉情緒壓力、解除危機、樹立邊界意識、應對入園焦慮等。書中探討了十多個長期困擾很多家庭的育兒難題,并給出諸多獨特的應對話術和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
凱特創新性提出:“5歲以內的孩子沒有一個淘氣的。”孩子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父母一些東西,因為他們只會用這種方式跟父母溝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感非常強烈,很多小事在他們眼里就像世界末日一樣嚴重。要想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長需要從小抓起。“如果我們從懷孕到孩子五歲都做對了,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終身受益。”

《讀懂孩子的情緒信號:你的孩子并不淘氣》內頁。 接力出版社供圖
她還在書中特別強調“哭聲免疫法”并不可取。沒有家長能忍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哭。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可以幫他們擦干淚水,及時回應他們。這樣做,孩子的大腦會建立積極的神經連接。同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會變得更牢固、更親密。
對于不少育兒書提出“淘氣凳”或者“關禁閉”等懲罰方法,作者認為這樣并不可取。人們都喜歡被鼓勵,喜歡得到支持。孩子犯錯或者行為不當時,使用上述懲罰手段可能短時間內的確有效,可是長遠來看,孩子們可能會產生怨恨或者恐懼情緒,影響親子關系。針對這種情況,作者提出“安撫椅”的方法,其關鍵點在于當孩子無法控制情緒時,父母必須陪著孩子,跟孩子坐在一起,一起冷靜下來。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認為:“這是一本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大腦奧秘的書。書中,作者用蜥蜴、狒狒、貓頭鷹的比喻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兒童大腦發育過程。孩子并不是故意與父母作對。讀懂了孩子,父母就不會那么焦慮。書中的方法非常有價值,時時提醒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為人父母可能很難,但也可以很快樂。”(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