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內蒙古通遼8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為代表的中華文明三大源頭,在史前時期如何既“三足鼎立”各具特色發展又互相影響交融共進?主題為“比較視野下的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2023西遼河文化研討會8月21日在內蒙古通遼舉行,全國考古、歷史和文博學界專家學者代表相聚一堂,就此展開全面交流和深度研討。

2023西遼河文化研討會在內蒙古通遼舉行。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本次西遼河文化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和中共通遼市委員會、通遼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國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曹建恩、通遼市市長奇·達楞太在開幕式上代表主辦方分別致辭。
張國春表示,通遼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是中華文明三大發祥地之一西遼河文明的核心區域,也是匈奴、東胡、鮮卑、契丹、奚族、女真、蒙古、滿族等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和森林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的重要一環,實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本次學術研討會邀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等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進行廣泛交流,深入開展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對比研究,旨在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緊密結合,深入研究闡釋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之路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進程。
曹建恩指出,在西遼河流域1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處文化遺產燦若星辰,展現出這一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著力加強西遼河流域等地區的考古調查、發掘等工作,深入闡釋西遼河流域從文明起步逐漸融入統一的秦漢帝國的歷史進程,并注重在城鄉建設中保護文化遺產。他希望學界繼續支持西遼河流域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深化西遼河文明研究闡釋,將西遼河文明化進程闡釋清晰,將西遼河文明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解讀到位。
奇·達楞太表示,通遼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2492處,可移動文物7.8萬余件,并建有通遼市博物館、烏力格爾博物館、哈民遺址博物館、南寶力皋吐博物館等近20家博物館。西遼河文化研討會是通遼首屆西遼河文化節系列活動的主舞臺、重頭戲,舉辦西遼河文化研討會,就是要搭建一個學術研討、深化交流、集思廣益的大平臺,形成更多創新性、融合性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不斷擴大文化傳播力、地區影響力,把“西遼河文明”這張“人文名片”擦得明亮、叫得響亮。
本次研討會共有16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報告:6場主題報告分別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試談西遼河文明的“兼收并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良渚遺址群為什么申遺成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國《凌家灘文化——長江流域文明的曙光》、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趙志軍《西遼河流域農業起源和早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胡春柏副研究館員《南寶力皋吐文化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哈民聚落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
10場學術報告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賈笑冰研究員《紅山文化與中國文明起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趙戰護研究館員《溝通南北串聯東西——比較視野下的冀西北地區史前考古新發現》、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熊增瓏《紅山文化玉璧及相關問題》、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主任包曙光副教授《遼西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殉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白滿達《朝鮮半島史前玉器及相關問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明輝副研究員《西遼河流域古代人群的發展與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劉江濤《興隆洼文化玉器的組合與分期探究》、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任廣《宜陽蘇羊遺址考古工作收獲與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石婷婷《內蒙古敖漢旗薩力巴鄉水泉墓出土胡人樂舞紋青白玉帶研究》、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基建考古科主任宋國棟研究館員《開魯縣恒源牧場遼墓》。
在研討會座談環節,與會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并結合16場報告內容以及各自研究領域成果,積極交流研討,共同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研究和重要遺址遺存保護傳承建言獻策。
2023西遼河文化研討會期間,會議還組織專家學者前往通遼市博物館、內蒙古民族大學博物館和南寶力皋吐遺址、哈民遺址,參觀考察并現場調研。(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