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極具民族特色與傳奇色彩。太極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剛柔并濟、陰陽相生等哲學思想,有著極大的傳播價值與育人價值。在新時代,將太極文化引入高校,并建立完善的傳播機制,充分發揮太極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加強對太極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更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太極文化概述
《易傳》是最早記錄太極概念的作品,《周易.系辭上》詳細闡述了太極、陰陽以及八卦之間的關系,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極文化則是包含太極理論知識在內的相關理論的總稱。主要以太極拳為載體,融合了天人合一、陰陽學說等思想,以體用兼備、身心合一為原則,將思想觀念、行為規范以及價值取向融為一體的特色文化形態。太極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斷的流傳過程中,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人民智慧,與傳統的儒釋道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刻的思想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性格。
二、太極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價值
(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民族精神
在高校中引入太極文化,利用太極文化蘊含的豐富文化與精神內涵,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任務。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呈現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比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更具優勢,在西方科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在揭示宇宙的本質時才發現中華民族的太極文化早已對宇宙的本質進行了闡述,有既無、陰既陽、心既物等。大學生在認知與理解太極文化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信心,樹立民族精神,并引導大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創新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
在以太極拳為核心載體的太極文化傳播過程中,太極文化中的和與圓,體現的是豁達、大度、和善的相處之道,利用仁、和、節、弱等作為行為規范與準則,目的是達到無為的狀態,蘊含著濃厚的道德情操。這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太極拳與太極文化的學習,以內外兼修的形式,提高大學生的形與神,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與誠信意識,用高標準嚴格約束大學生的言行舉止,最終形成謙恭、和善、自律、扶弱等優秀的道德品質。
(三)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和諧理念
太極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將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這是和諧理念的體現,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高境界。通過太極文化,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加深與自然、社會、人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的認知,從而使大學生尊重自然、奉獻社會、博愛眾人,提高大學生的和諧理念。
(四)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現階段而言,互聯網及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使得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學生接受的文化思想相對較多,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與生命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一定的阻礙與束縛。而以太極拳為主的太極文化,通過一動一靜、動靜結合的形式,能夠使大學生保持平和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感悟自然,反思自我,是為有利的自我調節的方式,實現自我內心的凈化,杜絕一切不良的負面影響,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
目前來說,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部分大學生的社會閱歷相對簡單,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與決策力。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通過太極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決策能力。太極拳看似緩慢,以柔為主,但是卻擁有著極強的爆發力。通過太極拳的以弱克剛、四兩撥千斤的運動風格,大學生在掌握太極拳的同時,不但能強身健體,更能領悟太極文化的內涵,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大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六)有利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
新時期的高校教育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人才。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向,建立長效的立德樹人機制。太極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思想精神,有著重要的育人作用與價值。近年來,太極文化的教育引導價值受到高校的廣泛關注,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太極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動力。目前來說,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都將太極拳納入了學習的范圍。通過太極拳學習與理解太極文化,普及太極文化的價值與作用,既能夠幫助大學生強健身體,又能夠傳承與弘揚太極文化,并引導大學生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這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太極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路徑
太極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并發揮自身的教育價值,需要高校根據太極運動的特點,積極地吸取太極文化在其他高校優秀的傳播經驗,建立起完善的傳播機制,從而將太極文化與高校教育相結合,既實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又能夠實現對太極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一)高校領導層要加強對太極文化傳播的重視與支持
高校傳播太極文化,發揮太極文化的教育價值,就離不開相關的主管部門與高校領導層的重視既支持。太極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擁有著豐富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相關教育部門要將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傳播作為重要的發展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同時給予高校一定的資金與政府支持。另外,高校的領導者與管理層在推廣太極文化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制定適宜的太極文化課程,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在保證太極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校園傳播計劃,重視太極文化傳播的價值,為太極文化的傳播提供一切便利的條件,包括資金、場地、設備以及人員等。
(二)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專人負責
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傳播,需要專門的機構或人員的支持。即便高校的領導層與管理者為太極文化的傳播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但是如果執行者的職責不清、意識不足、執行力低等,都會影響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傳播與太極文化教育價值的發揮。因此,高校要設立分管體育教育管理的部門或專人進行負責,由領導進行溝通協調與監管,由專人負責太極文化在校園推廣的具體實施。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太極文化傳播機構,條件不足的可以由管理人員或太極專業的教師負責,明確部門或崗位的職責,制定科學合理的任務,以完善的激勵機制,保證太極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實效,發揮太極文化的育人價值。
(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
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傳播過程中,教師可以說是太極文化傳播成效的重要決定因素,是學生學習太極文化的重要推動力,因此,高校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應根據太極文化的推廣計劃及實際需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一方面,高校要積極引進綜合能力與素質高的太極拳專業人才,提高太極文化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與水平。一方面,為現有的教師隊伍提供豐富的培訓活動,通過公開課、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等形式,組織教師參加相應的太極文化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高校還引導鼓勵教師積極地參與太極文化交流活動,不斷的拓展教師的視野,優化教師的太極文化知識結構。
(四)建立完善的太極文化傳播制度
太極文化的傳播,既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又是傳承太極文化的重要途徑。作為長期堅持的任務,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與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太極文化傳播制度。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發展計劃、規范發展流程,在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的同時,加強工作人員的交流與溝通,保證太極文化傳播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取得理想的成績。
(五)推動太極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推廣
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太極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對太極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高校要通過講臺、講座、宣傳欄、影音媒體以及互聯網等形式,制定合理的宣傳推廣活動,加強大學生對太極文化的認知,了解太極文化的理論知識及其蘊含的育人價值與養身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太極文化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校可以定期地開展以太極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比賽、游戲、表演、講座等,營造良好的太極文化氛圍,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六)豐富太極文化課程資源
高校在制定完善的太極文化推廣計劃后,要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太極文化課程,豐富太極文化課程資源。高校應豐富太極文化的選項課,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位學生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太極文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加強太極文化理論教學,讓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太極文化的養生功效以及蘊含的思想精神,同時,高校要加強學生對太極拳等運動的掌握,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七)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高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太極文化協會的支持與監督,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一方面,為太極協會提供固定的練習場地,保證協會活動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優秀的學生干部的培養,正確引導太極協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太極協會通過定期的比賽、表演、納新等活動,加強對太極文化的宣傳推廣,提高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太極、認識太極、喜歡太極、學習太極。同時,高校要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相關的太極拳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以文字、視頻、音頻等途徑加強對太極文化的宣傳。另外,高校要將太極拳納入學生固定的體育運動鍛煉模式。比如將太極拳引入到學生的早操過程中,開展太極拳的鍛煉,保證學生每天都能夠進行太極拳的練習。也可以將太極拳的練習放在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在規定的區域內進行專業的太極拳練習,專業教師通過在一旁指導,既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又能夠保證學生的安全,最終提高學生的太極拳運動水平。
綜上,太極文化在高校的傳播與教育價值的發揮,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豐富太極文化的傳播形式,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處在太極文化濃厚的校園內,從而提升學生對太極文化的認知,激發對太極文化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學生太極文化的掌握水平,提高學生的太極運動水平,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和諧發展的理念,推動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作者:岳貞淑,哈爾濱體育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