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武夷山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位于福建省中部的山脈,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關注和贊譽,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進行,武夷山史前文化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其挖掘與文旅開發也成為了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人形山是當代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概念,2018年由尹國興在其著作《白山秘境》中首次提出,指外形輪廓像男女之形的大山,是對古代山川地理遺存一種形態描述。人形山,我國民間也稱偉人山、英雄山、睡美人、臥佛山、將軍山、睡佛、神女峰、媽媽山、老頭山、老婆山等。古代沒有“人形山”這個名詞,但人形山在很多史籍文獻中均有所提及,稱之為山川神主、上帝、山川鬼神、天地諸神、神靈、地祇等。人形山承載了遠古時期卓越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的形象,是山川望祭的對象,反映了史前時期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認知,是人類宇宙觀和宗教信仰文化的外在體現。據記載,虞舜時期,每五年舉行一次祭祀活動。《金史·禮志》:“古之名山,咸在祀典。軒皇之世,神靈所奉者七千。虞氏之時,望秩每及于五載。”《通典·禮典八·立尸義》:“自周以前,天地、宗廟、社稷一切享祭,凡皆立尸,秦漢以降,中華則無矣。”由此可知,人形山在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地象是中國古代的天文術語,指星宿在大地表面的投影,稱“星垂地象”,也是大地表面歷史人物、傳說人物和動植物的形象。地象人物有多種表現形式,有多座大山連綴而成的人物形象和單座的人形山(人頭山),也有在山坡或山坳里的人物形象,還有承載人物形象的大小山石等。由此可見,人形山是指外形輪廓像人形的大山,是古人巧妙利用地形山勢建構或附會的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形象的山川地理遺存,既是古代山川望祭的對象,也是研究中華文明史和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物質載體。人形山和地象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皆承載了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形象,都是古代山川望祭的對象,也均有文化衍生物,如陪祀、祭壇、神廟、墓葬、聚落、巖畫或壁畫、古人遺骨、遺跡、遺物等。但兩者也有區別,人形山是地象中的一種現象和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的是人的形象,可從地面觀察,呈線狀結構,而地象承載的不僅是人的形象,還可以是動植物的形象,一般呈平面結構,對應星象時需高空俯瞰。
福建是旅游大省,人形山和地象存世數量豐富,人形山和地象人物的考察賞析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既可以豐富旅游的歷史人文內涵,也會對福建經濟社會產生重要影響。武夷山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無窮魅力。“十三五”期間,武夷山市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增速位居福建省前列,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市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穩步向好,其旅游業日益顯示出作為當地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首次提出文化遺產概念,2018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在《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報告》中指出,文旅融合對多數國家發展的機遇性作用。當前,世界旅游發達國家文旅融合發展較快,相關政策支持亦較完善,通過吸收他國文旅融合發展經驗,我國適時制定了相關政策。國務院在《“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以建設文化強國為方向,并制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發展道路。武夷山市也相應制定《武夷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立足武夷山“雙世遺”優勢,深化文旅融合以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
對史前文化的旅游開發,國外多采用“遺址公園”模式,通過整合文化空間,著眼于旅游承載力以促進文化遺產旅游發展,其保護利用思路各有側重。而中國史前文化因具有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兼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特點,且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價值地位,故各地皆基于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開發了形式各異的旅游保護開發路徑。張克非在對甘肅歷史文化研究中指出需重新認識、確定和宣傳甘肅歷史文化的譜系、類型及序列,構建歷史文化網絡,以提升游客認識度與景區知名度。惠昭在陜西龍崗寺遺址研究中指出,史前文化的展示需基于充分的研究成果,明確的性質和功能定位,人形山的文化衍生物,即陪祀、祭壇與壁畫等遺址遺跡需要遵守國際保護準則。劉敬華在紅山文化的旅游構建中指出,需善用DIY藝術品元素重組及科技造景活現古元素等遺產本體活化路徑,使游客在體驗多樣化形式穿越與觀神話傳說舞臺演繹中雅俗共賞原始性文化。總體而言,當前國內有關人形山和地象遺存等自然景觀與史前文化的關系及人形山和地象自身相關旅游保護開發研究則相對較少,國內對史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與實踐已成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新興挑戰與機遇。
保護文化遺存與遺址。資源開發,保護先行,世界遺產地作為高質量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需注重文化資源的保存保護。首先,建立專業隊伍,加大資金投入,對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的遺跡遺存進行全面摸排,分類建立清單和臺帳,并以拍攝和收集地面影像資料作為配圖進行記錄。其次,堅持軟硬件保護并舉,科學嚴謹開展遺跡遺存實體保護,防止人為割裂其人文底蘊、保護價值,嚴防建設性破壞。最后,建立保護機制,加快形成專業人員、政府、社會“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即專業人員探尋適宜保護方式,政府依法執行相關程序,社會各方自覺支持、積極參加保護,形成自上而下的保護約束和自下而上的保護要求的良性互動機制,促成保護成果由全社會共建共享。
健全時空規劃與布局。基于世界遺產地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現實要求,武夷山政府需找準自身主導作用以實現旅游業改革創新。首先,應將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納入文旅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并進行新時代全域下適應性修編,圍繞其現狀基礎、形勢格局、要求任務、戰略布局與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明確和細化,使其發揮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其次,將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有機融入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武夷山世界級旅游風景區和度假區發展布局中,通過自然景觀、空間格局、文化基因與旅游業態的相互配合使史前文化登高借勢,一體推進武夷山旅游品質提升。最后,通過政策規劃與布局架構的協作配合與相互作用,為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作為旅游資源在武夷山地區橫向協同縱向穿透的協調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旅游模式與產品。面對現代旅游審美的回歸與品位的提升、游客總量持續增長、游客類型多元化以及遺產地旅游個體間差異不斷加大等原因,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正面臨巨大挑戰。故此,應以活化利用武夷山地區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為重點,按照“看點變景點、看點變賣點”的思路,把握“策劃文旅項目、打造文旅產品”兩個重點,圍繞可游、可玩、可觀、可學、可養、可品等目標,精準把握供給側和需求側,通過打造主題旅游(研學)線路、建設休閑養生基地、策劃品牌文化活動、出版文獻叢書和研究書籍、研發優秀文創產品等途徑實現史前文化遺址遺存的物化呈現,并有效轉換為契合現代市場需求的高價值旅游產品,進一步豐富旅游資源內容、拓展旅游發展空間,推動武夷山旅游業轉型升級。如開展深度文化游,將史前文化與閩越文化、朱子文化、紅色文化等相結合,按照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傾向,成鏈條地串聯起可游、可學、可看的系列研學線路并打造文化深度游的精品之旅,讓文化變產品,形成經濟效益。結合“清新福建”旅游品牌,依托彭祖文化,融合傳統中醫養生內涵,以林養、茶養、水養、藥養、神養、食養為主,開發康體健身、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功能于一體的養生旅游產品體系,重點推進彭祖養生文化園項目建設和國際健康小鎮建設,打造國際知名的養生旅游目的地。通過不斷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塑造出更加有吸引力的多元化體驗情景。
活化資源包裝與傳播。文化遺產資源“活化”既有利于其價值與特色的發揮,也有利于其社會服務功能的提升。首先,加強與專業研究機構合作,把人形山和地象、武夷山史前文化納入研究范疇,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闡釋“祝融八姓”文化、彭祖文化、大腳印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當代價值,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其次,在尊重科學和歷史的基礎上,順應當代民眾所喜聞樂見的理解方式,運用現代表達方式為人形山和地象及其史前文化設計通俗易懂的故事及幽默有趣、淺顯易懂的解說詞并在各大旅游景點推廣使用。再次,發揮數字科技優勢,依托宇宙(武夷山)旅游星鏈計劃,通過史前文化及其旅游資源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展覽展示和自然遺產科普教育,更好體現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最后,創新媒介傳播方式,借助大眾媒體與社交媒體,聯動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擴大宣傳范圍。即推動史前文化旅游資源走向信息化、時尚化、商業化、普及化,通過持久的創新活化以提升知名度并發揮其旅游效益。
創建全域試點與推廣。試點作為適應內外部復雜環境以推動規劃創新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踐行效率、合法性與行動者三方的邏輯效益。首先,按照“試點先行,全面推開”原則,在當前較為成熟的玉女峰和大王峰,融入大腳印文化,展示其史前文化內涵。其次,在現有景點外,以女嬇、陸終、彭祖、錢武、錢夷五處人形山和地象為試點,找尋最佳觀測點并將其打造固化為新景觀點,為全域景觀的穩步創建提供保障。最后,通過人形山和地象與史前文化的深度聯系,推動其在武夷山景區的全域復興,實現由觀光型旅游向復合型旅游轉變,以全域旅游促進該地自發性、集群化、聯動式發展,最終實現以旅游業帶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陳亦立,本文系福建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人形山和地象視角下武夷山歷史人文內涵再詮釋——武夷山史前文化挖掘與文旅開發》[編號:cxxl-2023269]研究成果。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