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婧琪 馬藝函 潘可武
《火山摯戀》由薩拉·多薩(Sara Dosa)執導,2023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長片提名。影片以法國火山學家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和卡地亞·克拉夫特(Katia Krafft)夫婦的愛情及一生追隨火山的歷程為切入點,在復現主角“炙熱之戀”的同時,將生命的省思,生與死的寂慮,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貫穿于其中。除了真實呈現火山爆發的壯美景象外,導演以頗具浪漫主義的視角展開敘事,將“火山夫婦”留存的影像進行藝術化的處理,賦予該片奇觀化的審美屬性。
火山奇觀
于人類而言,自然世界的神秘、壯美令人心生崇敬,這種由心而生的“敬意”源于自然所蘊含的力量,激發了人的歡愉與畏懼之感。誠如片中解說詞所提及的“人會愛上自己所知的事物,卻更愛自己未知的事物”。于火山夫婦而言,火山屬于“非凡之物”,具有未知的吸引力。在面對這一自然景觀時,所生發的是源于心靈的振奮與釋然之感,類似于朗基努斯所提出的“崇高”,是由于崇高感所激發出的審美體驗。“紅與灰”是“火山世界”的主要色彩,島嶼、山脈、熔巖、滾石、烈火……是大自然的饋贈,烈焰邊緣不乏生機,我們在驚嘆于自然的恢宏與壯闊的同時,也看到了生命體的運作方式。
得益于影像技術的進步,使“不可見”成為“可見”,個體對于自然世界的感知得到了表述契機。《火山摯戀》所呈現的是源于自然界的光影,營造出一個夢幻及危險并存的世界。同時也表達了導演對于“火山夫婦”生平的理解,對于與火山相連接的世界的感觸。在景別的處理上,遠景鏡頭用以記錄火山的全貌,突出人和火山的關系;特寫鏡頭以放大細節的功能呈現奇特的自然景觀,例如展現火山噴發的瞬間,熔巖裂開的肌理,奔騰燃燒的巖漿,撞擊山崖的熔鑄石塊等。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者有意識地將水下攝影及航拍技術運用于拍攝之中,試圖全方位地展現火山全貌。海底涌動的巖漿,火山掠奪過的荒野……經由影像的陌生化形成視覺景觀,在傳遞創作者對于火山主觀感受同時,也在警醒人類要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生命奇觀
《火山摯戀》圍繞生命的體驗及自然的存續所展開,影像中充斥著創作者對于生命及自然的認知,為觀者展現了生命的奇觀。作為有機的整體,火山提供了完整的生態閉環,巖漿掠過之地寸草不生,但火山灰為生態圈提供了新的補給,動物、植物生長于此。影像展現的是世界的不斷創造及變化,是生命的交替更迭,同樣也展現出伯格森所指涉的“生命的沖動”,其具體指向于宇宙進化的內在動力。若要理解生命,需將自身放置于生命之中進行思考。如尼采所言“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火山點燃了兩人對于生命的熱情。影像向我們闡釋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這種共存并不建立于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征伐,而是以科學的方式緩解二元對立的局面,降低彼此的傷害。
影像充斥的不僅只有主角對于自然奇觀的迷醉,同樣囊括了兩人之間的情愫。在影像開篇就公布了兩人走向死亡的結局,以倒敘的方式,闡釋了兩人與火山相伴多年的心路歷程。火山不僅是兩人科考的目標,也是將兩個“孤獨靈魂”相聯結的媒介。火山更像是愛情的見證者,促成了兩人的相識、相愛,并以此立下一生的契約,相生相伴直至生命的盡頭。“當你隨時可能死去,你會留下什么?”聽到這樣的旁白,你會不禁思索如何找尋生命意義?何為滾燙的人生?“火山夫婦”的答案是,“也許你需要某種存在的哲理,才能面對這些火山怪獸。我的原則很基本,我想過著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勝過漫長卻無趣的人生,愿意為了火山之美舍身。”正視死亡才能體悟生命的價值,全片也在傳遞這樣一種價值,生與死的命題是“火山夫婦”早已直面的問題,他們為了熱愛傾盡一生,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如若其中一個因火山殞命,另外一個定會相伴在側。
此外,隨著二人探索火山的腳步不斷深入,生命的意義沿著現實的痕跡展開,并將該意義延伸至未來。這種意義源于個體本身對于未知的癡迷(例如火山),也源于自然啟示的力量。“火山夫婦”生于二戰后的法國阿爾薩斯,二人的成長中充斥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掠奪、壓迫。起初對于人性他們只剩失望(索性選擇遠離),但火山彌合了兩人現實世界的創傷,使二人逐漸遠離人群,卻又最終觀照人群。誠如兩人在影片中所提及的“只有遠離人類,才能重新愛上人類”,由于朋友的離世及火山帶來的大規模傷亡,他們開始轉念研究火山災害。火山研究為他們營造了烏托邦,但現實的感知卻是真實的,那些眼見為實的傷害也是真實的,火山爆發后受難的人和事帶給二人強烈的沖擊。影片在呈現“他者”奇觀的同時也強調了個體責任,從對自我的責任(是私人化的,以利己為出發)逐漸升華為對整個社會的責任,囊括整個社會,是個人對于社會的貢獻。
探索性影像
紀錄片的誕生與探險密不可分。作為一部探索性紀錄片,《火山摯戀》囊括了火山夫婦對于火山的探險及其衍生物的體驗。首先是關于導演的二次創作。影片的敘事沿著“火山夫婦”科考的探險歷程展開。因為沒有參照,影像只能基于兩人留存的影像,導演也試圖運用他們捕捉到的每一場景,帶給觀者非比尋常的視覺體驗。兩人現實中遺漏的部分景象,也沒有采用人物扮演的形式,而是運用動漫進行補缺。其次,是關于拍攝者本身。作為為數不多的火山研究專家,“火山夫婦”帶著對自然界的崇敬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渴求,決定記錄每一個瞬間,用以輔助后期研究。為了接近真相,二人采取近零距離拍攝。對于他們而言,沒有哪一次探索是輕易的,例如冒險在火山彈中前行,莫里斯因近距離觀測被火燙傷等等。
此外,導演善于挖掘“火山夫婦”的科考趣味,將科考與訪談記錄相結合,意在復現他們與火山共生的體驗。“我們躺在深淵的邊緣沉思著,這個現象使我們不斷顫抖”。為了加深對火山的理解,“火山夫婦”嘗試了各種方法,例如長期在火山邊緣居住,用手感受巖漿的溫度,在火山巖上煎雞蛋,穿著防護服貼近火山,用石頭測試防火服的堅硬程度,以及為在火山流中泛舟,在硫酸池中用特制的橡膠艇進行實驗(最終以測試設備的腐蝕宣告結束)等行為……這些不同尋常的體驗式影像,強化了影片的沉浸感。
生命意義是由自我賦予的,不依托于外物而存在。“火山夫婦”的身體雖已隕滅,但兩人的精神因影像得以永生。火山科考猶如藝術的鑒賞過程,讓個體產生了愉悅之情,“火山夫婦”也因為探索實踐發現了生命發展的不同方向,由此反觀自身及在世的人類。影片試圖展現出天人相和、物我合一的場景,讓觀者在感受到自然韻律的同時,與創作者一同見證生命的更替。也許這就是紀錄片存在的意義,以影像建構起人與自然聯結的橋梁,回觀現實并召喚觀者從中尋找生命的內涵,最終將受眾引領至這個充滿愛與希望的現實世界。(李婧琪 馬藝函 潘可武)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