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聽觀察】
作者:關玲(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近期,北京衛視播出的《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展開,在熒屏上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中華文明溯源之旅。創作者在內容呈現、主題表達和文化價值上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突破,試圖用影像解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基因密碼,體現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
當下,文博類節目成為影視創作熱點,越來越多同類型節目涌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依然能激發觀眾的收視熱情,這主要是得益于編導用專業的視聽語言,對最新的考古發現,以及老博物館的新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展示出中華文明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大格局、大氣象,賦予了作品一種撲面而來的新鮮感和厚重感。
追溯漢代歷史,講述簡牘故事,解讀民族精神;在“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帶觀眾感受千年酒文化的源遠流長,見證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生命力;展現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獲得精神力量與文化滋養……節目在中華文明探源的大主題下,探秘12處中國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館,展開包含行、食、醫、酒、玉、金、瓷、衣等12個小主題的溯源奇旅,以實地勘查采訪、探尋線索、采集樣本、輸出文化價值為展示思路,充分展現我國文物考古發掘與保護利用的豐碩成果。
與第一季節目不同,第二季節目從博物館走向遺址,從北京走向全國,深度挖掘博物館、國寶文物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增加了節目所展示內容的地域豐富性,多重維度提升觀眾對文博事業的參與感、體驗感。編導從小處著手,把“探源”和“考古”作為關鍵詞,由考古現場到博物館,再到文物藏品,讓觀眾沉浸式了解文物的歷史價值,梳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如“探源團”從湖南博物院出發,在馬王堆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得出驚人發現,三號墓出土的裞衣殘片上竟有漢字紋路;在“樂舞文明探源”中,節目聚焦西安城墻,由三個神秘的線索指引,從陜西歷史博物館到陜西考古博物館,一路探尋,呈現一千年前大唐盛世的鼓樂升平。節目中很多文物和考古現場、考古過程以前從未展示過,如裞衣殘片等。這些內容經由學術專家的專業點評,挖掘出了很多新知識、新內涵,使節目彰顯出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較強的文化趣味。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之所以能從一眾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還在于其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創新。創作者在堅守文化類節目的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融合了紀實性、競技游戲等元素,采用古今對照手法,讓古老的歷史文物與當下的現實生活產生關聯,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中華文明的傳承從未間斷。
由此來看,《博物館之城》第二季是一堂通俗易懂的歷史文化課,也是潤物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節目通過富有時代感的視聽語言,生動講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電視節目創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0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